词条 | 相和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5 相和歌两汉至魏晋间流行的一种歌体音乐。其表演形式,“始皆徒歌”,无伴奏、伴唱,为徒口清唱之民歌;后在发展中有的加上邦腔,称“但歌”,即所谓“但歌……,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的形式。这些民间歌曲在进入汉乐府后,在专业音乐家的加工下,“被之管弦”,始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上引均见《晋书·乐志》)的名符其实的相和歌。《乐府诗集》中存有“相和歌辞”,如《江南》、《白头吟》、《饮马长城窟行》……等,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据张永《元嘉正声伎录》与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伎录》佚文,相和歌演唱时,除歌者自执节鼓外,一般常用笙、笛、琴、瑟、琵琶、筝等乐器伴奏。由乐器演奏的相和歌曲调,称“但曲”。张永《伎录》中所举楚调“但曲七曲:《广陵散》、《黄老弹》、《飞龙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鹍鸡游弦》、《流楚窈窕》”,并注明均为“琴、筝、笙、筑之曲”。相和歌同舞、乐结合,称“相和大曲”,其结构形式分艳、曲、乱(或趋)三个部分,表演规模远远超出相和歌范围,而属歌舞音乐之列。 相和歌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宋书·乐志》中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声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所使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三种,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汉代相和歌的琴曲,除《乐府诗集》等书和少数遗留下来的曲外,大部分均已失传。其歌词内容,一部分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一部分作品还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子、曲、大曲三类,其音阶形式属新音阶。 相和歌乐府歌曲名。原为民歌,后取以入乐。名称约取丝竹相和而歌之意。后世文人拟作颇多。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分类,有《相和曲》、《吟叹曲》、《旧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7类。梁启超称:平调、清调、瑟调三者,不属《相和歌》,而属《清商曲》。 相和歌汉代乐府音乐的一种类型。《宋书·乐志》称:“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发源于民间歌谣,由“汉世街陌讴谣之辞”演变而来,初为一人唱辞,余人接腔或帮腔,后发展为乐器伴奏的歌曲,据汉画像砖印证,相和歌的演出有歌、有乐、有舞,歌者端坐于后,两旁为乐工伴奏,前有舞者随歌而舞。汉代的相和歌,有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楚调曲等类别。相和曲中较著名者, 有《东门行》、《陌上桑》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