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知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知足Zhizu老子提倡的一种道德品质。意指自知满足,安于所得,不为它求。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还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可见,老子把贪婪的欲望,“不知足”的企求,无限制地追求功名、地位和财富,看成是最大的祸害;把知足作为免遭困辱的良方。老子认为,事物总有两重性,最好不要走极端,要“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适可而止,这样生命就可以去久了。老子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取。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老子这种知足观念,对于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来说,固然有某种批评的意思在内,但他把人的欲望笼统地视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要人们永远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显然是保守的,对社会起着消极作用。也作佛教用语。指克制自身诸种欲望,不多求,不懊恼。《无量寿经》上卷:“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认为少欲知足是宗教修习的前提条件之一。《法华经》劝发品:“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少欲与知足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涅槃经》:“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大乘义章》卷十四:“得少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不知足者,虽富而贪;知足之人,虽贪而富。” 知足(一)中国古代道德论题之一。最早由老子提出,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他认为,不知足给人带来灾祸,带来耻辱,所以,他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后世道德学家在三种意义上讨论知足问题。(一)物质生活上知足。老子即主要是在谈物质生活问题时提出“知足不辱”命题的。足,汉代河上公《老子注》释为“止”,刘咸炘注云:“知止即知反,经屡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谓保富贵也。”老子认为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他说:“知足者富”(33章)。汉王充同意不足是争夺招祸的社会原因的分析,《论衡·治期》引《传》说: “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董仲舒则提出足民的主张,将使人自足列为政治价值目标。他说:“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春秋繁露·保位权》)。宋张载说:“欲生于不足则民盗,……故为政者在乎足民,使无所不足,不见可欲而盗必息矣”(《正蒙·有司》)。王安石说:“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上皇帝万言书》)。(二)精神生活上的知足。魏晋时期玄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意足”的观点,他说:“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者耳!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答难养生论》)。宋周敦颐提出心泰而足的观点,他说:“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通书·富贵》)。认为心泰而知足高于物欲知足,他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通书·颜子》)。孙奇遇则提出,“存知足心,去好胜心,方寸中何等安闲自在”(《家训》)。(三)养性知足。认为自足于性为知足。《淮南子·诠言训》说:“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魏晋时期郭象、向秀认为,“盖物情无极,知足者鲜,故得止不止,复逐于彼,皆疲役终身,未厌其志,死而后已”(《庄子·齐物论注》)。他认为,“物各有性,性各有极”,只有知极知定分,得性自足,才能保全自性,不疲役终身。指出:“苟足于其性,……荣愿有命矣。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同上书)。(二)印度古代佛教道德论题。《涅槃经》说:“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注重精神上知足,《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强调知足是宗教修习的前提。《法华经》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无量寿经》上:“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