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poshangfeng由 一种厌氧细菌— —破伤风梭菌( )侵入伤口后引起的严重感染。这种细菌广泛地存在于泥土中,因此,被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木片等刺伤后易患破伤风。侵入伤口的细菌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而引起症状。一般发病多在伤后4~14天左右,初始常感乏力、头痛及不适等,继之出现面部肌肉痉挛而开口困难,并逐渐出现颈背肌和全身肌肉的阵发性抽搐,同时大汗林漓及呼吸窘迫,但神志清醒。此症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伤后出现上述症状或可疑者应及时送医院救治。当然,搞好预防可减少破伤风发生的机会或降低其严重性。最简便有效的措施是早期正确地处理伤口,并酌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应先作过敏试验)。其次是进行主动免疫,即按规定分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则可获得有效的免疫能力。如果注射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效果更好,但价格昂贵且稀少。 破伤风tetanus疫疠之气经畜体伤口侵入,引起病畜以肌肉持续的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病证,又称“强直症”。其病原现代兽医学认为是破伤风梭菌。始见于《安骥集药方》。在《元亨疗马集》中对本病的症状和治疗已有系统记载。多因阉割,断尾、剪毛、脐带感染等情况下,广泛存在于施肥土壤、腐臭淤泥及街道尘土中的破伤风梭菌侵入,由皮肤而传腠理,腠理传于内,营卫被扰而不得宣通,邪犯其内,引动肝风。 本病的潜伏期,短者伤后24小时即可发病,长者可达数月,一般为7~14天。由于病邪侵入的部位不同,临证表现也有差异。初期邪在腠理,表现轻度皮紧肉硬,头颈转动不灵活,运步稍紧张,咀嚼缓慢,牙关略紧,眼神紧张,若猛令患畜抬头时,则见瞬膜外露。口色偏红,脉浮而有力;中期邪已内犯,闭塞经脉,筋脉失养,则见浑身拘急,四肢僵硬, 口禁涎生,耳紧尾揭, 口色深红,脉弦数有力;病至后期邪毒已传遍经络,津液大伤,引动肝风,则见牙关紧闭,水草难进,头颈伸直,尾根高举,腰部下陷,行走困难,状如木马(图)。牛和羊常发生瘤胃臌胀。猪则满嘴白沫,叫声尖细。病情继续发展,导致全身衰竭,卧地难起, 口色青紫,脉细数无力或出现结代脉象。最后多因过度衰竭,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唾液涎沫入肺而死。治宜初期祛风解毒, 镇惊止痉, 并结合扩创烧烙,以清除毒源; 中期祛风镇惊,解毒止痉, 和血通络, 以祛毒邪; 后期清热熄风, 除痰镇痉, 益气养阴,以扶正祛邪。治疗贵在早期用药配合精心护理。凡马患破伤风,口松涎少者可治;口紧涎多者难医; 脊腰僵硬者, 亦难治。选用千金散、五虎追风散、祛风镇痉汤或乌蛇全虫散(《全国中兽医经验选编》: 乌蛇、全虫、蝉蜕、金银花、白菊花、防风、酒当归、南星、川羌活、酒大黄、栀子、生黄芪、桂枝、地龙、荆芥、甘草、麻根、黄酒250克为引)加减。伤在头部,加白芷、薄荷; 口涎多者, 去黄芪、麻根, 加白芍药、干姜、姜半夏; 腰背强直严重者, 加炒僵蚕、酒川断、血竭; 四肢强直严重者, 加独活、茯苓、红花、木瓜; 粪便干燥便秘者, 加大黄、芒硝、郁李仁; 尿不通畅者, 加车前子、茯苓。根据患畜体质和膘情的不同, 可用针灸疗法。病初放鹘脉血 (放血量马牛为800~1500毫升), 并针大风门、风门、伏兔、百会、开关、锁口等穴。鼻内吹入疗风解沫的朱砂散(《元亨疗马集》:朱砂、雄黄、麝香、皂角、芸薹子)。宜将患畜拴系于光线弱的安静而又空气流通的厩舍内, 耳内填塞棉花以防过强音的刺激。在患畜肘后和膝前的下腹, 各系一结实而柔软的绳索以防倒地。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患畜尚能咀嚼者, 经常给予少量干硬饲料(如玉米粒)或稻草谷节, 以减缓咀嚼肌肉的痉挛。 
破伤风 (a) 马 (b) 犊牛 平时经常检查鞍轿、毡屉、鞦皮和肚带的完整性,以防损伤畜体。一旦发现创伤立即消毒伤口和处理创伤。 破伤风中医病名。又名伤痉、金疮痉。是指皮肤破伤处受外邪侵袭,导致抽风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颜面肌肉痉挛,呈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治疗以祛风定痉为主。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由手足刺伤而受感染。新生儿破伤风则由于脐部感染所致。症状表现:潜伏期一般为4—14天。患儿多于发病48小时内出现典型症状:烦躁不安,吮乳或咀嚼与吞咽困难,终致牙关紧闭,年长儿诉头痛或肢痛。继而发生全身肌痉挛,呈角弓反张。口角缩向下外方,上唇紧贴牙齿呈苦笑面容。这种痉挛可因微小的刺激如噪声、光照、饮水、轻触等所激发。本病的预后依患者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而差别很大。及时抢救治疗和细致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潜伏期短于7天者预后较差。预防: ❶对小伤、浅伤受伤后用清水及时冲洗伤口然后用清洁敷料包好;创口较深,污染严重的应到医院进行清洁处理及消毒包扎。 ❷推广新法接生。 ❸儿童活动频繁,受伤的机会较多,自婴儿时期起应进行人工自动免疫。通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作为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一般用百日咳菌苗、白喉与破伤风类毒素的三联制剂,每次1毫升,注射3次,每次间隔期为4—6周。初程注射1年后,应皮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1毫升,作为“强化注射”,以后每隔5年重复“强化注射”1毫升,这样就能使人体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凡接受过此种全程注射者,一旦受伤,只需再注射类毒素1毫升,即可于3—7日内产生强有力的免疫抗体。 破伤风poshangfeng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因手足刺伤而受感染。新生儿破伤风则由于脐部感染所致。症状表现:潜伏期一般为4~14天。患儿多于发病48小时内出现典型症状:烦躁不安,吮乳、咀嚼与吞咽困难,终致牙关紧闭。年长儿诉头痛或肢痛。继而发生全身肌痉挛,呈角弓反张。口角缩向下外方,上唇紧贴牙齿呈苦笑面容。这种痉挛可因微小的刺激如噪声、光照、饮水、轻触等所激发。本病的预后因患者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而差别很大。及时抢救治疗和细致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及潜伏期短于7天者预后较差。预防: ❶对小伤、浅伤受伤后用清水及时冲洗伤口;然后用清洁敷料包好。创口较深,污染严重的应到医院进行清洁处理及消毒包扎。 ❷推广新法接生。 ❸儿童活动频繁,受伤的机会较多,自婴幼儿时期起应进行人工自动免疫。通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作为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一般用百日咳菌苗、白喉与破伤风类毒素的三联制剂,每次1毫升,注射3次,每次间隔期为4~6周。初程注射后,再按时进行加强注射。 破伤风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表现为苦笑面容、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阵发性肌肉痉挛。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带后7天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或 “ 风”。潜伏期越长,症状越轻,预后好。治疗要认真处理伤口。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来中和游离的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并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破伤风病名。因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而发痉,故名。创伤所致者又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又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撮口”。症见颈项强直,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继而角弓反张,全身抽搐,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甚则窒息死亡。治宜熄风镇痉解毒。并彻底清创,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破伤风tetanus又称强直症。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后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性,其中马、骡、驴等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幼年家畜较老年更为易感。人也很易感。病菌以芽胞形式广泛存在于土壤和牛、羊、鸡等动物及部分人的粪便中,经创伤感染易感动物,在厌氧条件下大量增殖,产生毒素,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使肌肉痉挛,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四肢僵硬,呼吸和吞咽困难,常因窒息而死。根据特征性症状和创伤病史,结合细菌检查,可以确诊。宜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外伤感染。发病较多地区,每年定期给家畜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病畜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早期较大剂量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结合对症治疗和进行创伤处理。 破伤风多因外伤或伤口消毒不严而致。症见初起畏寒发热、咽痛,继而面部肌肉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流涎,角弓反张,喜暗畏光,反复发作。重者危及生命。治疗:❶针刺或药线点灸承山、阳池、阳陵泉、外关、天井等穴。 ❷乌梅、虫蜕、红花地桃花、钩藤、水菖蒲,水煎服。 ❸鲜红蓖麻根,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