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碧云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碧云寺

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东麓。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原称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曾扩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全寺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六层院落,建有各种门、殿、亭、塔、牌坊等建筑。第二进院子是全寺的主体,正殿为单檐庑殿顶,前有月台和水池,两侧配殿廊庑。正殿后菩萨殿,歇山顶,面阔3间,前出廊。塔院位于寺院的最后,在苍翠的古树丛中,有一座玲珑华丽的汉白玉石塔,塔高34.7米,塔基呈方形,塔座上矗立着5座13层密檐方塔,两座圆形喇嘛塔,一座小金刚宝座。塔身满布雕刻精致的浮雕,有佛像、天王、力士及龙凤纹、狮、象等。8个塔尖参差高耸,场景十分壮观。碧云寺罗汉堂是乾隆年间仿杭州西湖净慈寺罗汉堂而建,平面作田字形,每面九间,堂中心建一座重檐歇山十字脊的多角亭阁,中央竖一小型喇嘛塔,室内列500尊罗汉塑像。寺周围松柏苍翠,泉水潺潺,配上这组恢宏的建筑。使其成为集名胜古迹与自然风景于一体的著名游览地区。

碧云寺

佛寺名。在北京西郊香山东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原名 “碧云庵”。明正德年间重修寺院,改称今名。当时的碧云寺已经是西山诸寺之冠。明人王汝骥有诗赞曰“西山台殿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 ( 《碧云寺行》)。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形成现在的规模。寺纵贯东西,依山而建,从山门至金刚宝座塔,共六层院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自成格局。山门前的石狮神态威武,刻工精致,相传为明代遗物。天王殿内供奉明代铸造的弥勒铜像。南跨院是罗汉堂,内供奉漆金木质罗汉五百尊,个个神态逼真,跃然如生,七尊神像也神态各异,超凡脱俗,尤其是坐在梁上的济公雕像更是传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与你对视。北跨院是行宫水泉院,淙淙泉水从山石中汩汩而来聚于池中,池旁有亭,池上有桥,幽雅宁静,是帝后游幸之地。罗汉堂北为普明觉妙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纪念堂,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和有关遗物,苏联送的水晶棺也陈列于此。金刚宝座塔院在全寺最高处,塔系仿照印度建筑式样,又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用汉白玉建成,塔通高34.7米,有石阶可通塔座,上有小型喇嘛塔两座,十三层密檐式方塔五座。塔身满是精致的浮雕,有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祥云等,继承了藏式塔的传统。塔座正中开券洞,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即封葬于此。

碧云寺

位于香山山麓,香山公园北门外侧。初名碧云庵。元至顺二年(1331),耶律楚材后裔舍宅所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启三年(1623)两次扩建,并改为今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又行增建。有六进院落,南、北各一跨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哼哈二将殿、钟鼓楼、天王殿、普明觉妙殿、金刚宝座塔、五百罗汉堂等。五百罗汉堂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内供508尊罗汉塑像。同年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三层塔座,其上建两座小喇嘛塔、五座13层密檐式方塔,遍布精美浮雕。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柩于此,1929年始移葬南京中山陵,而将其衣物封葬塔内,成为孙中山衣冠冢。现普明觉妙殿已建为孙中山纪念堂。碧云寺自古为北京西山诸寺之冠,游者亦众。明人王汝骥《碧云寺》有“西山殿台数百十,侈丽无过碧云寺”之语。

碧云寺

中国北京寺庙。位于北京西郊香山东麓。元至顺二年(1331)始建寺庙,明正德和天启年间(1506~1527)扩建,并在寺后建墓圹,清乾隆十三年(1748)再次扩建,在寺后墓圹旧址建金刚宝座塔,南院建罗汉堂,成为现在的规模。全寺占地约4000 m2。金刚宝座塔仿照印度建筑形式,塔前有四柱三楼白石牌坊1座,宽34 m,满布浮雕,塔高34.7 m,为汉白玉砌成,塔基上面为3层塔座,塔座上矗立着5座13层密檐方塔、2座喇嘛塔和1座小金刚宝座。罗汉堂平面为田字形,内有500尊罗汉塑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