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祈年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4 祈年殿北京天坛内的重要建筑。其前身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成的大享殿,是明清皇帝举行祈谷礼的地方。祈年殿矗立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三层蓝色琉璃瓦檐,逐层收缩升起,表现出与天相接的动感。大殿结构独特,檐顶重量全部由28根大木柱和36根枋桷支承。此殿设计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方形的围墙、圆形的殿身,象征天圆地方;中部4根龙井柱象征四季,以12根金柱和檐柱分别象征12个月和12个时辰;内外柱24根又象征24节气等。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成功的优秀典范之一。 祈年殿位于天坛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天地坛,坛上建面阔十二间的大殿,名大祀殿。嘉靖九年(1530)立天地分祀之制,后将大祀殿改为圆形,称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将檐瓦改为蓝色,并改称今名。光绪十五年(1889)遭雷击焚毁,次年重建,二十二年完工。采用上殿下坛形式。坛(名祈谷坛,俗称台基)分三层,高约6米,圆形,占地约5900平方米,每层有汉白玉栏杆,台面金砖墁地,四方有八道御路。殿建于上层台面中央,平面圆形,三层檐攒尖宝顶,蓝琉璃瓦,逐层上收,高38米。这里的圆形及蓝色,均代表“天”。全殿以28根朱漆大柱支撑,正中四根高大的龙井柱支撑上檐,柱上有描金卷枝莲彩绘,其周围一圈12根金柱支撑中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下檐。据传大柱数目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十二月,一天中的十二时辰,金柱檐柱合计代表二十四节气。殿顶藻井为龙凤图案,与其正对的地面中央是一块有天然龙凤形纹的大理石。天花额枋满饰彩画,金碧辉煌。巍峨的殿体立于白色台基上,在蓝色天宇的映衬下,显出冷静肃穆的气氛,其建筑与造型均具极高的艺术价值。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