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神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神道陵墓前的导引大道。“神道”一词始见于汉代。《汉书·霍光传》:“太夫人……,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神道的两侧往往列置石刻。东汉帝陵前的神道两侧已有石刻雕像。到唐代,陵前神道得到了很大发展,大型的石刻仪仗:“石像生”已经形成。如乾陵的神道,全长一公里许,前面借梁山双峰以为阙,神道口建望柱一对,望柱之后依次为翼马、朱雀各一对,引马石人五对,石人像十对,石狮一对,另有六十一王宾石像。明清时期帝王陵神道发展到顶点。明十三陵神道全长达七公里之多; 清东陵神道长达十余公里。立于墓前神道上的石雕刻叫神道石柱,开始于东汉时期。如山东省博物馆所藏汉琅玡刘君墓石柱和北京石景山出土的汉幽州书佐秦君墓石柱,皆圆形柱身,周围雕刻直棱纹,上有双兽拱托神道碑。以后历代帝王陵墓前多立石柱一对,上蹲坐一神兽。明代还规定,只有公侯和一品、二品的官吏墓才能立石望柱。 神道指墓前所开之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神道即曲阜孔林神道,在曲阜城北连接孔林之间。道两旁苍桧翠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南北全长1266米,道中立一座万古长春坊。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撑的六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配丹凤朝阳纹饰。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上有万历年号。清雍正帝又命臣下加“奉敕重修”字样。坊南的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代郑汝璧及连标等所立,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西为次年二人立的“厥里重修林庙碑”。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趺。神道北端两侧是林前村,即古代的孔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