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灶古代风俗。《礼记· 礼器》:“燔柴于灶,灶者,老妇之祭也。故盛于盆,尊于瓶。”据班固《白虎通义》,原是“夏祭灶”。后改为腊祭。《汉记》载,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现,再拜受神,时有黄羊,因以祀之。其后子孙常以腊日祀灶以黄羊。祭灶终成流布很广的风俗。现代,汉族地区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祭灶。新疆的蒙古族也祭灶,并将羊肉、羊骨投入灶火,仍有汉代遗风。 祭灶古代祭祀灶神的祀礼。早在先秦时期,祭灶就列为重要的祭礼——“五祀”之一。所谓“五祀”,即春季祀户,夏季祀灶,中央土 (即夏秋之间) 祀中霤 (中堂),秋季祀门,冬季祀行。“五祀”都很隆重,也很复杂。如祭灶,要立神主,以丰盛的酒食为祭品,还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代神受祀的人)。祭灶来源于原始拜物教。在上古,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关于灶神是谁,历来说法不一。《礼记·月令》中将炎帝、祝融说成是祭灶的主神。后世又有多种说法,较为普遍的是张单之说。祭灶的日期,亦是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不同的说法。据《礼记·月令》记载: “孟夏之月……其祀灶。”这大约是中国的古礼,也是我国有关祭灶日期的最早记载。明、清时期通常在八月初三祭祀,这是受道教的影响。据《玉匣记》上说,灶王爷的生日是八月初三。 祭灶即对灶神的祭祀,为古代“五祀”之一 (参见“五祀”条)。秦汉时祭灶被用作方术之一种, 连皇帝也亲自祠祀。此俗在民间更为普遍。《汉书·孙宝传》:“后署(孙)宝主簿,宝徙入舍, 祭灶请比邻。”《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宜市猪肝泥灶,令妇孝。”又《风俗通》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