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熊中国鄂温克、鄂伦春族萨满教祭祀仪式。也称“熊祭”,是上述二民族原始图腾崇拜在萨满教中的遗留,熊曾被二民族共同视为其图腾先祖。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合克”(对父系最高辈称呼),称母熊为“恶我”(对母系最高辈称呼),意即指熊为其远祖,故在猎熊、吃熊肉时均须举行相应的仪式,并有复杂禁忌。若熊死则说“睡觉了”,若吃熊肉则众人齐学乌鸦叫,称“是乌鸦吃你的肉而不是我们”。认为熊的大脑、眼珠、心、肺、肝和食道都是其灵魂所居之所,禁忌食用。对于葬熊则有风葬仪式,选择东西向并立两棵繁茂的大松树,中间架一横梁,将熊头、食道、心、肝、肺等连同各掌五趾及右侧上肋骨二根,下肋骨三根,左侧上肋骨三根,下肋骨二根,用桦树条捆缚,头部向东安葬在横梁上,众人佯作悲痛,致哀祷告。对侵害人身安全之熊则不作此葬。鄂伦春人称公熊为“雅亚”(祖父),称母熊为“太帖”(祖母),从不直呼其名,并自古禁止猎熊。若一旦打死熊,要先割下熊头,用草包裹安放于树权或木架上,由老人率众跪下给死熊叩头,敬烟并祷告,然后将草点燃,以烟熏熊头去污,熊肉则带回而食,吃熊肉时亦同样学乌鸦叫。吃剩的熊骨不能弃掷,要隆重地举行风葬仪式。 祭熊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存在过的一种反映原始图腾崇拜的习俗。猎获熊后,必须举行祭祀仪式,以求熊的“宽恕”。鄂伦春人先取小肠绕熊头三圈,将头割下,包上草置放木架上。由老猎人带领同猎者向它叩头、献烟和祷告, 再以草烟熏,谓之“除污”。往回驮运,必用骗马。公熊剥皮前, 割下睾丸挂树上。动脉血管不能割断,血液定要挤回心脏。熊肉煮熟,全*乌力楞(家族公社)成员围坐一起,边吃边模仿乌鸦发出“嘎、嘎”的叫声,且言“乌鸦吃你的肉”。熊骨多排列在柳条篱笆上, 抬至葬地, 架在两树之间进行风葬。送葬者佯装悲痛、哭泣。鄂温克人祭熊时, 则将熊头、食管、五脏、掌趾和部分肋骨等,悬挂两树之间进行风葬。两树向阳面剥去部分皮,各模刻十二道小沟,将熊眼球镶在东面(熊头方向)树的第六道沟两端。并以木炭、鲜血和野花等,涂上各种颜色。最后再烟熏除污,叩头、敬烟和假哭致哀。对伤害过人的熊, 后多不举行风葬仪式。两族民间流传育许多关于熊的传说和禁忌。打死熊忌讳说“打死”或“死了”, 须称“睡觉”。猎枪和刀不得径呼其名,鄂温克族称枪为“呼翁基”(意为“打不死动物的工具”),称刀为“刻尔根基”(意为“割不断东西的钝物”)。对公、母熊则以祖父、祖母相称(鄂伦春语为“雅亚”和“太帖”, 鄂温克语作 “合克” 或“和克”及“鄂我”或“恶我”),或称为“阿玛哈”(舅父或姨父)。我国北方和国外其他一些狩猎民族也有类似的习俗和禁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