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副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副榜

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文榜。明清时规定,乡试、会试在正式录取的名额之外另取若干名。按规定名额正式录取而发布的文榜称正榜,另外录取者为副榜。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时。清朝因之,规定每正榜五名取中副榜一名。副榜不得与正榜所取举人一同去参加会试,但可直接贡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副贡生”,下科仍许应乡试。雍正四年 (1726年),准是科以 《五经》取中的副榜作为举人,参加会试,然系特恩,后不为例。会试副榜始于明永乐四年 (1406年)。明代下第举人,一般经过考试,再录取数十名甚至数百名,作为 “副榜”,亦称为“乙榜举人”,或授予学官,或令赴国子监肄业。清初,中副榜者亦不得参加廷试,但下科仍可应会试。康熙三年(1664年) 废副榜,而另出榜曰挑选誊录,定额四十名,备各馆缮写,下次科场仍可参加会试。

副榜

科举考试用语。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文榜,即于规定录取的名额之外再加取若干名,另出一榜。以别于按规定名额录取公布的“正榜”,故名。其制始于明,类似元之“备榜”,明清两代均行之,且与正榜同发。分乡试副榜和会试副榜。乡试副榜始于明嘉靖时。清因之,规定每正榜五名取中副榜一名,名为副贡。副贡不得与正榜所取举人一同参加会试,但可直接入国子监读书,下科仍许应乡试。雍正四年(1726),准是科以五经取中的副榜作为举人,参加会试,然系特恩,后不为例。会试副榜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副榜取中者亦不得参加殿试,但下科仍可应会试。清初因之,康熙三年(1664)废此制。后雍乾时发展为“明通榜”。参见“备榜”、“明通榜”。

副榜

清代科举考试中于正榜之外附加的一种榜式。顺治时规定,八旗满洲等旗人应科举时与汉人分榜公布。满、蒙八旗入满榜,汉军附入汉榜。康熙八年 (1669) 满汉合榜后,乡试中,满、蒙、汉军八旗之间及汉人各省份之间录取各有定额。其中,有考卷成绩优良,但因名额已满不能录取者,或答卷已属优秀而略有微疵者,均列入副榜。定例每5名正榜,取1副榜。中副榜者,虽不能应会试,但下科仍可应乡试。会试副榜,罢于康熙三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