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穿山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穿山甲又名鲮鲤甲,产于文昌。捕获后剥取皮张,在沸水中烫片刻,角质鳞片自行脱落,鳞片晒干即成中药材。具活血祛瘀、消肿排脓、通经下乳之功效,治经闭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汁不通及痈疽肿毒等症。 穿山甲chuanshanjiaManis pentadactyla脊椎动物,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身体背部、四肢外侧和尾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体长一般约为40~60厘米;尾扁而粗,较体为短。头小,吻尖。口、耳和眼都小,无齿,舌粗长,伸出可达25厘米长,用来舐取食物。四肢短,爪锐利,用以搔地觅食或掘洞穴居。洞穴在地下2~3米深处,昼伏夜出。胆小怯懦,行动缓慢。非洲穿山甲(约有4种)遇敌时,躯体可卷成球状,边缘锋利的角质鳞可竖立起来保护自己。主食蚁类及白蚁。在我国产于长江以南地区,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鳞片可入中药。又称鲮鲤。 穿山甲squama manitis活血祛瘀药。出《本草图经》。见《司牧安骥集》。又名鲮鲤甲、川山甲、山甲。为鲮鲤科动物鲮鲤 Manis pentadactylaLinnaeus 的鳞甲。烫制或再醋淬后用。主产长江以南各省区。咸, 微寒。入肝、胃经。功能散血通络, 攻疮排脓, 通窍下乳。主治: ❶牛胎衣不下,与大戟、滑石、海金沙、猪油配伍。 穿山甲穿山甲,也叫鲮鲤、麒麟、钱鲤甲,为鲮鲤科珍贵动物。体狭长,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四肢粗短,前肢比后肢长,趾爪强健有力,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全身披黑褐色覆瓦状角质鳞片,鳞片间杂有数根刚毛,鳞甲呈三角形或盾形,坚韧有弹性,微透明。它善于挖土钻洞,故而得名。 穿山甲pangolin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全世界共有8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中国所产为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体细长。头呈圆锥形,吻尖,耳小,无齿,舌细长。从头、体背、体侧至尾端均披覆瓦状排列的角质鳞片,鳞片间杂有稀毛;体下部无鳞片,有稀毛。鳞片黑褐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毛呈棕色。栖于丘陵、山麓及平野的树林潮湿地带。穴居,昼伏夜行。觅食时用前足的长爪捣毁蚁巢,后伸出黏性长舌舐食蚂蚁。能爬树和游泳。雌雄同居,4~5月交尾,于12月或翌年1月分娩,每胎1~2仔,幼兽常伏于母兽背上而随之活动。猛兽和猛禽为其天敌,受惊或遭袭击时,身体卷成一团。穿山甲因嗜食大量白蚁,对人有益。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穿山甲 穿山甲学名鲮鲤。吻尖,体呈长纺锤形,全身和尾巴都有鳞甲,嘴无牙齿,只有一条伸缩自如、细长柔软、富有粘液的舌头。其鳞片性微寒、味咸、能活血、通经、消肿。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药用、食用价值。国务院已列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多产于广西桂中、桂西一带。 穿山甲鲮鲤科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e.药用鳞片,肉和血也可入药。性微寒,味咸,有毒,消肿,散通络,下乳汁,催发痘疮。❶产后无乳汁,炮甲片、王不留行子、通草各9克,当归15克,水煎服。 穿山甲珍稀动物。湖南大部分地区产有。又名钻山甲,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擅长钻山打洞而得名。它身长50厘米左右,遍身是鳞甲披挂,舌长、爪利、腿小、眼小,以蚂蚁为食,其食蚂蚁的方法有三种,一把舌头伸到地上,让蚂蚁爬到舌头之上,然后吞食; 二是把鳞甲张开,让蚂蚁爬到甲壳内,然后往水中一钻,蚂蚁浮出水面,之后舔食,一只不剩; 三是打穴,捣毁蚁巢,连锅端起一齐吃下。故有 “森林卫士” 之美称。 穿山甲又名鲮鲤。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山区。属于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全身披有覆瓦的角质鳞甲,体长约40—55厘米。头小,吻尖。尾扁而粗,体较短。四肢短粗有力,爪强壮锐利,用于搔地觅食,或掘洞食蚁、穴居。口、耳、眼都小,无齿,舌细长,适宜舐食蚁和白蚁。有“森林卫士”之称。鳞甲可入药,有消肿止痛,活血通经,排脓化淤功效。肉可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