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穿洞遗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穿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位于贵州省普定县城西5公里的一座孤山上,因洞口南北对穿而得名,距今约10000余年。遗址出土的化石有:一个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近百件人类的下颌骨、胫骨、桡骨和牙齿等;十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麂、熊、扳齿鼠、虎、鹿及箭猪等。出土的遗物有11000余件旧石器和骨器。其中1981—1983年出土的石器达10000余件,刮削器量最大,其它有石锤、石斧、石刀等;骨器1000余件,皆经磨光加工,独具特色、种类有骨针、骨铲、骨锥和骨杈等。这批骨器数量多、种类丰富。磨制精细,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的宝贵原始资料。穿洞遗址还发现了用火遗迹(包括多处火堆和大量灰烬)。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洞遗址

穿洞遗址位于普定县城西5公里的一座孤山上,因洞口南北对穿故名“穿洞”。经科学测定,穿洞古文化遗址距今约10000多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价值,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洞山高87米,穿洞位于山腰处的石灰岩中形成,洞口离地面26米,洞内高9米,宽13米,长18米。
穿洞山遗址于1978年秋被发现,1979年5月由贵州省博物馆试掘,出土了旧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百余件。1981年和1983年期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考古发掘队对穿洞再行发掘,获旧石器10000余件,有石斧、石锤、石刀等物,其中以刮削器的数量为最多,磨光骨器1000余件。穿洞还出土了一个人类完整的头盖骨及下颌骨、胫骨、桡骨、牙齿等近百件,鹿、麂、箭猪、熊、虎、板齿鼠等动物化石10多种,此外还发现了用火遗迹。

穿洞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5公里处一孤山上。因洞口南北对穿,故名。山高87米,洞口在山腰,距地面26米,洞内高9米,宽13米,长18米。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1万年。发现于1978年,1979年至1983年经数次发掘,出土的人类化石中,有一个较完整的头盖骨,以及下颔骨、胫骨、桡骨、牙齿近百件。出土石器10000多件,摩光骨器1000余件,人类用火遗址多处,鹿、麂、箭猪、熊、虎等哺乳动物化石10多种。石器类型多为刮削器,也有石锤、石斧。骨器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类型之多样,加工技术之精湛,为国内所罕见,有骨针、骨铲、骨椎、骨叉等,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类型、用途、加工工艺等问题,提供了珍贵原始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