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站赤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站赤

元代驿站。据《元史·兵志》载,站赤归通政院及中书兵部统领,分陆站和水站,分别以马、牛、驴、车、轿和舟船为工具; 辽东多雪地带还设有狗站。又有军站与汉站之分: 军站由蒙古军人当差,汉站由色目人和汉人当差。其官有驿令、提领等,下统站户差役。又有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

站赤

驿站。元代驿站的译名。掌邮传信件之事。《元史·兵志四》: “站赤: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站赤

元驿传。蒙古语音译。元代驿站,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平,北达吉利吉思,西南通乌思藏,西通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缅国。陆站用马、牛、车、驴,水站用船。辽东设有狗站。其官有驿令,有提领。又置脱脱禾孙于关会之地,以检查乘驿人员。元初统隶于兵部。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通政院,专掌驿站。四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年)汉地站事归兵部兼管。

站赤

元代称驿站执事者,亦用以称驿站,为蒙古语音译。据史书记载,元代全国设驿站达一千五百余处,分为陆站和水站两种,最初由各府州司县官兼管,后统归于路直接管辖。在重要都市或交通枢纽处的驿站设稽察官,称脱脱禾孙,其驿站称脱脱禾孙站。


站赤

是驿传的蒙古语的译称。从元代起,云南在原驿站的基础上建立了“站赤”。站赤的主要任务是:一是“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二是使“四方往来之使”及外出公干者、皇族行旅者有食宿之所;三是“纲运辎重物资。”站赤官员有驿令、提领,在关舍地方设咨询官,称“脱脱禾孙”。站赤归通政院及中书兵部总管,另设“急递铺”专送重要公文。站赤有军人或地方武装保护。至顺元年 (1330年) 七月,云南行省所辖站赤七十八处。

站赤

元代驿传。《元史·兵志》:“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参见“驿传”。

站赤Yuan Dynasty post

元朝邮驿的蒙古语音译。包括驿站、急递铺、海清站三类。驿站传递一般官府文书,并附设有馆舍接待驿使和过往官员;急递铺专司传递朝廷与各级地方官府往来公文,并不承担运送物资和过往官员的任务;海青站专门传递军情急速公文,其传递方式采取行走直道捷径。这三类邮驿性质不同,分工各异,各司其责,统称站赤。

站赤

驿传之译名。盖以为传递军情、诏使往返、官吏调迁、征敛贡赋而设。它是元朝统治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之于通政院及中书兵部。据载,元在今东北地区的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区内,共设站赤120处。元代站赤之设,开辟较早,种类齐备。以其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之不同,分别称陆站、水站、牛站、马站或狗站。驿站置驿令、提领等官管理。被派充役的民户称站户。元代站赤主要服务于联接以军事为目的的边腹要镇。其中以大都为中心,通向东北者,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通向大宁路 (路治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和全宁路(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北的元朝始兴之地;二是通向以辽阳、咸平为中心辽金始兴之地。

站赤

站赤为蒙古语,意即驿传。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迅速传达政令军情;二是方便使臣往来;三是运送军事物资和地方贡品。据《永乐大典》卷19423记载,元代广西宣慰司所辖各站赤计有51处,陆站26处,马470匹,黄牛145头,轿70乘;水路25处,船138只。

站赤

蒙古汗国和元代驿传的通称。太宗(窝阔台)初年始置。由诸户出站户、马夫,负责供来往使臣等食宿及交通工具等,借以通达边情,宣布号令。至元七年(1270)设诸站都统领使司执掌。十三年后相继隶属通政院和中书兵部。《元文类》卷四十一:“在汉地者, 兵部领之;在北地者,莅以通政院。郡邑之都会, 道路之冲要, 则设脱脱禾孙之官, 以检使客,防奸非。”有陆站、水站、狗站之分,陆站用马、牛、驴或车、轿;水站用船;狗站用橇。每站设驿令、驿丞、提领等管辖,分领五、七百或二、三千站户。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 遇军务之急, 则以金字、银字圆符为信。据《元史·兵志》,元代诸路站赤达一千四百余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