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竞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竞渡划船比赛。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为水军,一自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一说为纪念伍子胥。三国魏邯郸淳《曹娥碑》认为,竞渡“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唐韩鄂《岁华纪丽》兼采两说: “救屈原以为俗,因勾践以成风”。勾践因纪念伍子胥而设竞渡。唐范慥《竞渡赋》: “节次端午,则大魁分曹,决胜河浒。饰画舸以争丽,建彩标而竞取。”储光羲《观竞渡》: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二人均采取前说。唐长安兴庆池曾举行竞渡,故李适有《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徐彦伯有《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王建《宫词》曰:“竞渡船头掉采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这里描绘了竞渡情景。 107 竞渡江南俗于夏历五月五日竞渡,其事起源之说有三。《荆楚岁时记》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人伤其死,故武陵于是日作竞渡以招之。一说出《曹娥碑》谓:伍子胥于五月五日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竞渡。另说出于《越地传》,谓端午龙舟之戏起源于越王勾践操练水军。三说以一说流传较广,其他二说亦存在并有一定影响。竞渡流传至今,在江南一带仍很兴盛。 竞渡一种水上划船的竞赛活动。亦作“龙舟竞渡”,流行于南方水乡。相传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遭谗不用,在夏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汩罗江,楚人划舟船去拯救他,后来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竞渡活动来纪念屈原,并将粽子投入水中以供祭。竞渡时场面壮观,几队人分乘在雕彩的龙舟上,随鼓声一齐用力划浆,先到达目标的龙舟为胜,岸上往往挤满了远近赶来的观众。龙舟竞渡,在不同的地区流传着不同的说法:越地(今浙江东部)相传是为了祭祀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前464年),东吴 (今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地区则传说是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前484年)。总之竞渡活动都是源于纪念当地历史上的某位英雄。宋代的龙舟竞渡,船头有身挂楮钱、形体凶悍者执旗站立。明代产生了记有竞渡缘由、船式、技术等内容的专著《武陵竞渡》,因而后人能够比较清楚地得知那时的竞渡情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