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竹谱

笔记杂著。清陈鼎撰,一卷。鼎字定九,江阴(今属江苏)人。著有《东林列传》、《黄山志概》等。《竹谱》记竹之异者凡六十种,约四千七百字。书前张潮题辞:“竹,古人用以比君子焉。……能屈能伸而不改其节,晋王子猷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赞之曰“于受而读之,如数顷琅玕,森然在目,如渭川千亩, 坐享侯封,”是一种艺术享受。且以竹之文武才比作者,竹,以之削简,其文也,以之作箭,其武也。“然则定九之谱斯竹也,其殆自为写照也。”《竹谱》所收竹种名目繁多,备述其产地、特异形状及优美传说。计有回春竹、孝子竹、忠臣竹、凤尾竹、玳瑁竹、湘妃竹、筯竹,细腰竹等六十种,皆形象、生动而有韵致。其纪人者如湘妃竹、忠臣竹、君子竹;有象形者如凤尾竹、龙头竹;有状物者如箭竹、筯竹;亦有因实用价值得名者,如布竹、苦竹。每竹皆以美辞状其形色,简劲如画,情态万千。如“凤尾竹:产海南厓州,竹梢如凤尾,叶类凤毛,故邱琼山有‘月落斜穿金凤毛’之句。”极尽竹姿神韵,颇具文学价值。有《昭代丛书》本、《农学丛书》本。

100 竹谱

我国关于竹的第一部专著。晋戴凯之撰。全书用4字1句的韵文为纲,逐条注释。前段略论竹之性状,接着记述竹类达70余种。竹类名称已有许多与现在不同。

《竹谱》Manual of Banboo Planting

中国古代第一本竹类专书。作者戴凯之,字庆预,一作庆豫,武昌人。刘宋泰始二年(466)为南康相。《竹谱》大约撰于此时。
《竹谱》正文为四字一句的韵语,各附注语,逐条解释。词意古雅,言简意赅。所记竹类40余种,记其形态特征、分布及利用。正文及注语都出自作者。大部分为作者见闻,还引用古书30余种。此书最早对竹类的植物学特征作了详细记述,说明竹类与草木的不同特征在于竹类中空有节、间有中实。竹类分散生与丛生类型,有开花结实、期年枯死的周期现象和更新年期现象,都以此书记载为最早。此书还记载了竹类植物的造林技术,如桃枝竹、筼筜竹多种于河流沿岸,筼筜竹、篁竹生于高亢地势,说明已知根据竹种特性进行林地选择。书中还有根据竹种地理分布及生态习性适地适树选择林地的记载。此书所记竹类大部分布在南方地区,对竹类的利用也有记述,如记载岭南地区用竹作建筑材料及各种器具,将竹笋作食用等。《竹谱》全书约2000余字。宋以后流传很广,版本很多。有《说郛》、《山居杂志》、《文房奇书》、《汉魏丛书》、《龙威秘书》、《湖北先正遗书》、《五朝小说》等版本。

竹谱

画竹专论。又名《竹谱详录》。十卷。元李衎撰。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皇庆元年(1312)为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后赠翰林学士承旨,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擅画古木竹石,师法文同,更南下云南、交趾,深入竹乡,故所画生动传神。传世作品有《修篁树石》、《双勾竹石》、《双松》、《沐雨》等图。
《竹谱》共分《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四谱,全书卷各有图,自序谓与常竹同者不复作图,遂使部分章节无图。《画竹谱》以文同授苏轼画竹之法开篇,引出“学”与“法度”之重要,再分言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五法,附说粘帧、矾绢二事。《墨竹谱》分言画竿、画节、画枝、画叶四事。《竹态谱》详言竹之各种名目风态。《竹品谱》又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子目。全书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逻辑,征引繁博,言之有物,详明可解,是画论中的力作。
《竹谱》的理论基础是文同、苏轼关于画竹之论,但文、苏作原则性阐述,尚明而未融,李衎作系统叙述,全面而深刻。先以文同授予苏轼成竹在胸、振笔直追,而苏轼心手不相应,说明“时习不倦,真积力久”是作画的基础,胸中成竹来之于此。与此相关,则强调绳墨规矩的重要,明确“学者必自法度中来始得之”,“一节一叶,措意于法度之中”,反对那种以放弛情性、东抹西涂为“得乎自然”之见。应该说,这种由拘而放,由有法而无法的见解,是绘画的正途,是符合由必然到自由的认识规律,是具有朴素辩证精神的。
经营位置是“六法”之一,李衎在论述画竹之法时首言位置。认为着意审度非常重要,不要急于下笔,虽无成法可守,却要防止冲天撞地、偏重偏轻、对节排竿、鼓架胜眼、前枝后叶等“十病”。在论描墨时所说的速缓、肥瘦、起落、来去,叶之劲中求和,竿之婉中求刚,节之断而连等,都体现出兼顾两端、善解矛盾的精神。余如论承染、设色、笼套,均出于长期实践,是重要的经验传授,连未入五法的粘帧、矾绢亦言之详实,对指导创作极有实用意义。
关于画墨竹,李衎独撰《墨竹谱》,“一笔笔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是总体精神,再分言画竿、节、枝、叶,从正反两方面言应从与应忌,都全面而正确。《竹态谱》详言竹之名目、风态,可见作者凭借对竹子的长期观察,故能知之极深。
在《竹品谱》中,李衎所论颇有“比德说”况味,如“散生者有长幼之序,丛生者有父子之亲”,“冲虚简静,妙粹灵通”,“其可比于全德君子矣”,这既是文人画托物寄情的表现,又是特定历史时期士人心态的反映。因为元代实行民族压迫,作者虽仕至高官,亦不免有身处人下之感。竹心虚节高,以“全德君子”明志,当是作者意之所在。
总之,正如赵孟頫所说:“吾友仲宾为此君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状。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也。”(《松雪斋集》)《竹谱》较之文同、苏轼、柯九思所论,既详尽又实用,堪为学画竹者之津梁。
曾全载于《永乐大典》,《四库提要》谓浙江鲍氏所传抄者仅一卷,疏略殊甚,《书画书录解题》以为此本即《画苑补益》之详录本而非原著。另有《知不足斋丛书》、《画论丛刊》、《美术丛书》等本。(《画论丛刊》将《墨竹谱》误为管道升撰。)


竹谱

古代竹子专著。一卷。旧题晋代戴凯之撰。关于此书作者说法不一。《隋书·经籍志》中无撰写人名;《旧唐书·经籍志》题戴凯之撰,但未注明著作年代;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云凯之字庆预,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郸图书志》谓不知何代人。《竹谱》大约记述了七十多种竹子。作者用四字一句的韵语逐条进行注释,详细介绍竹的性状、种类和产地。文字典雅,内容丰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竹子的专著。但是旧本传刻颇多讹误。有各种版本,自宋代之后,流传颇广。常见版本为《四库全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竹谱

中国最早的竹子专书。作者戴凯之。成书于晋代。描述了竹子的性状、种类和产地等。

《竹谱》Manual of Bamboo

中国古代竹类专谱。同名者有4种:
❶刘宋时期戴凯之撰。全书一卷,用四字一句的韵文,对竹子的性状、特点、种类和产地等,作了生动的描述,文字典雅,宋代以后流传极广。本书共记竹名70余个,其中很多与今名不同。
❷吴辅(一作吴良辅)所著,二卷。《宋史·艺文志》著录。
❸宋代僧人惠崇撰,一卷,明代《世善堂藏书目录》著录,有人疑为后代伪托。
❹清代陈鼎著,一卷。陈鼎,字定九,江苏江阴人,康熙年间长期居住云贵一带,故本书所载均为西南一带比较奇异的竹种,共有60条。

竹谱

❶ 一卷。晋戴凯之撰。戴凯之,字庆预,武昌 (今湖北鄂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竹谱》一书。晁公武 《读书志》说,“凯之,字庆预,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郸图书志》说,“不知何代人。”案《隋书·经籍志·谱系类》中有《竹谱》一卷,但没有注明作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戴入“农家”,始题作者为戴凯之,但没有注明时代。左圭《百川学海》题曰晋人,不知根据何在,并且将作者之字——庆预,误为庆豫。然而从是书用韵、音训、援引皆晋人之书,后人引用此书的情况来看,题为晋人,虽无显证,但足可证明是唐以前之书。是书主要内容是以四言韵文记竹之种类,凡七十多种,并自为之注。文字虽然古雅,但有的字并不押韵。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明汪氏刊本、《汉魏丛书》本、《龙威秘书》本、影阁钞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库全书》本。
❷ 一卷。清陈鼎 (详见 《东林列传》)撰。《竹谱》,是一部专门记载奇异之竹的书。全书共记载六十种奇异之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两江总督采进本列为存目。现有《昭代丛书》本等。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