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笄jī也称“发笄”“头笄”。❶用以固定发髻冠冕的首饰。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最初以骨、木、陶等材料制成,商周时称笄,战国以后多称为簪。男女皆可使用,男子多用以固定弁冕之笄,以紞悬瑱,垂两旁,以玉为之,称玉笄,亦称衡笄。《仪礼·士冠礼》记载有“皮弁笄,爵弁笄”。汉郑玄注曰:“笄,今之簪。”一般以质料区分等级,如天子、王后、诸侯用玉,士大夫用象牙等。妇女盛饰用副,则亦用衡笄以安副,亦称副笄。后来笄也成为成年女性的专用首饰,女性的成年礼要加笄,行笄礼。后世笄的材料多为贵重金属,样式也多种多样。除用玉外还有金、银等,同时镶嵌绿松石、珍珠、翡翠等,使用錾花、镂花、盘花等工艺,笄一端还做成花卉、鸟头、兽头等形状。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汉郑玄注:“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唐贾公彦疏:“笄,安发之笄。冠冕之笄男子有,妇人无;若安发之笄,男子妇人俱有。”又《士冠礼》:“宾揖之,即筵坐,栉设笄。”唐刘存《事始》:“自燧人氏而妇人束发为髻……女娲氏以羊毛为绳子向后系之,以荆梭及竹为笄,用贯其髻发……尧以铜为笄,横贯其髻后。” 骨笄(河南郑州商代遗址出土) 笄古代束发工具和发饰。始于商周,早期男女皆用,后渐发展为妇女专用。笄有二种:一是固发之笄,男女皆用。一是冠笄、皮弁笄、爵弁笄,用以固冠,男子专用。男子用时多横贯椎髻,或小冠子将发髻套住后,用笄穿过冠下孔中把它固定。妇女双用笄子,斜竖插于头顶发际两旁。制作精美者,则在一端刻五六厘米的水鸟(上耸冠毛),有的眼部还加嵌两粒小小松绿石,形状近似鸳鸯或戴胜。男子用笄依不同材料分别等级。女子需成年后才可着笄,所谓“及笄”之年(十五岁),即表示女子已到成年的年龄。 殷商时笄 笄ji民间服饰习俗。笄为一种簪子,旧时流行于境内各地。一般用骨或象牙、宝玉制成,多用来插定挽起头发或弁冕。《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此为发笄。《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解放后逐渐消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