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筑中国古代击弦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载: “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巩; 巩,持之也。竹亦声。”因筑失传已久,对其形状、构造及演奏等已不详,只能从历代史籍的记载中见其大概。《隋书·音乐志》载:“筑,十二弦。”《旧唐书·音乐志》载:“筑,如筝,细项。以竹击之,如击琴。”由此看来,筑以持竹尺击之而命名; 其颈细而肩圆。筑的演奏姿势是,右手持竹尺击弦,左手执器或以手指按弦。在魏晋南北朝时,筑曾是相和歌的伴奏乐器之一;唐朝则用于雅乐。据《史记》等书记载,战国时的高渐离和汉代刘邦都以擅长击筑而闻名。 筑中国古代弦乐器。古有八音,筑为其一,属于丝类。其器似筝,有细项。古传有五弦及二十一弦等数种。又有一种形似颂琴,十三弦,身长四尺三寸左右。左手按弦,右手持竹棍拨奏之。先秦时,流行于燕地,以高渐离最负盛名。汉代遍及各地,汉高祖刘邦及戚夫人亦擅长击筑,高祖还乡,曾亲击筑而高唱《大风歌》,以抒感慨之情。至唐代,始将筑置于雅部,宋袭唐制。元以后遂废而不用。演奏时,多与筝等相配合,所谓 “筝以指弹,筑以筯击, 大同小异”。 筑今贵州贵阳市的简称。因明、清时期为贵筑司、乡、县而得名。 筑古代击弦乐器。在战国时已相当流行,失传已久,今人对其形制、构造、演奏法等均只略知其大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筑的明器,长约33厘米,形似四棱长棒,头部有一圆柱,尾部细长,首尾两端各有五个小竹钉一字形等距嵌入体内,是张五根弦之用的。在一号汉墓外棺头部有人身兽首击筑图: 左手执筑,右手持细竹棒敲击,这是第一次向人们展示的实物与演奏姿势。1993年在长沙咸嘉湖西汉王室墓葬中出土了三件五弦筑,形制与马王堆出土明器类似,但有共鸣箱与演奏过的痕迹,三件筑有大、中、小之分,其中大号长143厘米、中号117.5厘米、小号93.4厘米,这是目前世界上仅见的乐器实物。现存于长沙市博物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