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筝中国丝类弹拨乐器。《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筝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陕西一带,史称“秦筝”。古筝五弦,秦蒙恬改为12弦,隋唐加为13弦。唐颜师古《急就篇》注:“筝亦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后汉刘熙《释名》: “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以“刳(ku)桐为体”和“匣式拼合”两种方法制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明、清以来逐渐增至15或16弦。新疆*库木吐拉石窟63和68窟壁画中有描绘。 筝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筝”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乎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行于秦地 (今陕西省),史称 “秦筝”。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筝广泛流传于民间,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融合了各地区的民歌、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形成了以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法为特色的地方流派。筝的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常用于独奏、重奏、歌唱的伴奏及器乐合奏。 筝中国古代弦乐器。古有八音,筝为其一,属于丝类。其形似瑟,长约六尺,有五弦、十二弦、十三弦等数种。《风俗通》云: “筑身而瑟弦”。先秦盛行于关陕一带,故又称其音调为 “秦声”。唐代仍颇盛行,清乐所奏,为十二弦筝,并以鹿骨为爪, 代指而弹。 其他如卧筝、 筝等, 皆十三弦。唐代宫廷又选民间美女,使习筝等乐器,以应宴乐之用, 称之为 “弹家”。 唐玄宗亲制 《圣寿乐》,“令诸女衣五方色衣以歌舞之”。当时流行的独奏筝曲,有《迎君乐》、《广陵散》、《行路难》、《思归乐》等。宋、元等朝所用之筝, 皆十三弦, 而卧筝、 筝及十二弦清乐筝,似已失传。清代所用之筝,又改为十四弦,其音律则是五音、二变之倍数 筝Zheng俗称古筝,中国弹拨乐器。筝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他在书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大意为“敲击着瓦罐、瓦盆,弹着筝,拍着腿击拍唱歌,是道地的秦国音乐风格”。)说明筝在战国时 (公元前475—221年)即在秦国(今甘、陕一带)流传。关于筝的流传演变过程有多种说法,尚无定论,长期以来流传着兄弟(或姐妹)争瑟,分而为筝的说法,这只是一则美丽的故事,中、外许多乐器往往都会伴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当然筝也不例外。但从这故事中可得到一点启发,即筝与瑟形制相同但弦数不同。瑟是一种较笨重的乐器,长期以来人们有将它改小的愿望,关于瑟的改制早就有过一个故事,而且被我国的大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在《史记·孝武帝本纪》中,“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瑟从50弦改小为25弦,但体积仍然过大。而筝是一种小巧的乐器,可以持在手上演奏,其缺陷是弦太少,不能演奏复杂的音乐,筝与瑟的发音特征类似,两者逐渐同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古代文献资料中可看出一点演变过程的痕迹。《宋书·乐志》曾引《风俗通》形容筝是“筑身而瑟弦”,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已明确的记载“(筝)制与瑟同而弦少”。唐代以后,筝一直沿袭和瑟相同而十三(或十二)弦的形制。唐代的筝有三种演奏法,清乐筝是用骨爪(骨质拨子)拨筝,搊筝是用手弹筝,轧筝是用竹片拉奏,在流传过程中,以手弹筝最普遍,其它二种演奏法已基本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筝作了较大的改革(增加了弦数,改善了共鸣箱结构等),在演奏法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现代筝的形制为:长形木质音箱,面板稍有弧度,弦平行张于面板上,琴首有弦轴以调节弦的松紧度,弦与面板之间用弦柱(即琴马,古称雁柱)支起,每柱支一弦,弦柱可以移动,以调节弦的有较长度而得到所需的音高。筝的弦数有多种规格,传统筝多用13—16弦,现代筝多为16—21弦,按五声音阶调音,21弦筝的音域为D—d3,16弦筝的音域为G—g2。在筝的传统演奏法中,左、右手有所分工,右手用来弹弦,母指向外弹弦称作“托”,向内弹称“劈”;食指向外弹称“挑”,向内弹称“抹”;中指向外弹称“剔”,向内称“勾”,演奏时可弹单音,也可二个手指或三个手指同时弹出双音或和弦,此外还有滚奏、刮奏等技巧。左手的基本职能是在弦柱的左方按弦及揉弦,按弦时可使该弦的张力加大,而使该弦所发的音升高小二度至小三度,按弦指松开时,其余音可产生滑音效果,先按后用右手弹弦,得音后将按弦指松开产生的滑音效果称作“按”,先用右手弹弦得音后再用左手指按弦所产生的上滑音效果称作“推”,按与推是筝的特色技法。在竖琴演奏技巧的启发下,筝的演奏技巧有了较大的发展,左手除按弦外,也参与在弦柱右面的弹奏,双手可弹出的和弦效果更为丰满。近年来试制了能快速转调的筝,但尚未定型。 筝筝为拨奏弦鸣乐器。是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根据后汉刘熙《释名》“筝”条所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筝是以其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筝”体以梧桐木刳凿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音箱底部平,设音孔两个;“筝”面置弦,弦距均等;弦下设撑弦柱,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汉晋以前12弦,唐、宋增至13弦,明清以来增至16弦,近现代改革制成21弦、25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12个调。筝按五声音阶(sol、la、do、re、mi)定弦,各偏音(fa、si及升fa和降si)由左手按柱的左侧弦段取得。筝过去的常用调为C、D、F; 现在常用的是21弦D调筝,这种筝的音域是D—d3(D调五声音阶)。筝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及歌曲伴奏。著名的传统曲目有《天下大同》、《汉宫秋月》、《寒鸦戏水》、《出水莲》、《云庆》等。1949年以后,又出现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创作作品,如 《庆丰收》、《战台风》、《幸福渠》等。
筝又称“秦筝”。拨弦乐器。音箱为木制长方形,面上张若干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音,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手法是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弹弦,用左手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按弦,以取得弦音的变化,现已发展为双手均可弹奏,表现力更为丰富。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