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簪zān也称“簪子”。一种用来绾住发髻或固定冠的单股针形首饰。原称“笄”,秦汉以后多称作“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其始多为圆锥状,商代簪头上始刻以各种纹饰,已较精致。周汉之簪,簪头有镶嵌绿松石者。初以石、骨磨制而成,后亦用竹、玉、象牙、金银等。唐宋时,簪的质料除金、玉、银外,还用玳瑁、翡翠、犀角,玛瑙等。明清时期,簪的工艺制作更加精湛,有以金银为簪架,用鸟类的绿色羽毛装饰起来的“翠羽簪”,以珊瑚雕制成囍字,为贵族女子结婚用的“双喜簪”“金凤簪”“金狮簪”等,做工都非常精美、华丽。簪是封建社会贵族妇女炫耀财富,昭明身份的一种标志。对簪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明代规定命妇冠服:一品、二品、三品、四品戴金簪二;五品戴镀金银簪二;六品、七品戴银簪二;八品、九品戴银间镀金簪二。而士庶妇女的簪,则多用木、竹、铜、银等制成,金、玉、象牙、珠翠等是禁用的。簪可用作男女发饰,插在发上以便固髻。清代因实行剃发留辫之制,男子使用者渐少,因演变为妇女的专用首饰。亦可作系冠的用具,使用时横贯冠帽,与发髻拴系。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簪,兓也,以兓连冠于发也。”《韩非子·内储说上》:“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史记·淳于髡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汉史游《急就篇》:“冠帻簪簧结发纽。”晋干宝《搜神记》卷四:“南州人有遣吏献犀簪于孙权者,舟过宫亭庙而乞灵焉。神忽下教曰:‘须汝犀簪。’吏惶遽,不敢应。俄而犀簪已前列矣。神复下教曰:‘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吏不得已,遂行。自分失簪且得死罪。比达石头,忽有大鲤鱼,长三尺,跃入舟。剖之得簪。”南朝梁简文帝《楚妃叹》诗:“金簪鬓下垂,玉箸衣前滴。”唐戎昱《采莲曲》:“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宋吴潜《睡起行北园》诗:“睡起卸冠簪,园行独自吟。”元无名氏《失题四首》:“将簪冠戴了,麻袍宽超。”《喻世明言·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那小妇人又走过来挨在身边坐定,作娇作痴,说道:‘官人,你将头上金簪子来借我看一看。’吴山除下帽子,正欲拔时,被小妇人一手按住吴山头髻,一手拔了金簪。”《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九回:“郑爱月儿出来,不戴跙髻,头上挽着一窝丝,杭州攒梳的黑鬖鬖,光油油的,乌云霞著四鬓,云鬓堆纵,犹若轻烟密雾,都用飞金巧贴,带着翠梅花钿儿,周围金累丝簪儿,齐插后鬓。”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第十二出:“腻脸朝云罢盥,倒犀簪斜插双鬟。” 簪 簪古代妇女头饰之一。《释名》:“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发,又枝也,因形名之也。”簪即笄,多以金、玉、象牙、玳瑁等材料制成。着于头上既可固髻,又可起装饰作用。 簪也称笄,是一种用来固定发髻或冠的首饰。其造型如粗而长的针状,一端有饰物。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说:“古言笄,汉言簪”,这是说先秦时称笄,而汉代以后则称簪。簪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出土文物中发现有骨簪,到了商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则出现了金簪和玉簪以及竹簪等等。簪是我国古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无论男女都通用。男子配戴簪的方法比较简单,无冠者用簪贯穿发髻,将发髻固定,有冠者用簪贯穿冠孔及发髻,将冠与发髻一并固定。古代妇女用簪除了固定发髻外,还用它作为首饰来装饰头部,而且不只用一根簪,有的配戴许多根。唐代《初学记》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后亲蚕礼,皇后著十二笄。”当时妇女所用的簪比男子的要讲究得多,工艺也精巧得多,有的在簪上錾花、镂花,用细金丝盘花,有的将簪头制成花卉、走兽、飞禽状,有的还嵌有珍珠、宝石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礼记·内则》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是说周礼规定女子年过十五岁称为“及笄”,要举行笄礼,即挽发髻贯以簪,以此表示已成年,可以婚配。 簪古代称“笄”。用来绾住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单股针形首饰。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以兽骨作成的椎形、丁字形、圆柱形骨簪。商周时期,簪体还出现了圆头、扁头、方头及雕刻的变化。据周代 《礼仪》记,古代女子“十五而笄”。即女子十五岁时要行“笄礼”。必用簪来挽发结髻,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但据《事物原会》卷26记载,“古代笄不独为女子之饰,古者男子皆戴之,按三礼图,笄,士以骨,大夫以象盖即今之簪耳”。笄的质料,有石笄、蚌笄、骨笄、木笄、竹笄等。秦汉以后,笄称作“簪”,多用金、玉制成,为贵族女子的饰物。《西京杂记》载: “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唐宋时,簪的质料除金、玉、银外,还用玳瑁、翡翠、犀角,玛瑙等制做。唐诗中有很多关于簪的描写。如: 令狐楚的《远别离二首》“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簪”。韩昌黎《十送桂州严大夫诗》 中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光戚裒《联句》 中 “偏怜爱数螆蛦掌,每忆光抽玳瑁簪”。反映出当时簪质的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簪的工艺制作更加精湛,有以金银为簪架,用鸟类的绿色羽毛装饰起来的 “翠羽簪”,以珊瑚雕制成囍字,为贵族女子结婚用的 “双喜簪”“金凤簪” “金狮簪” 等,做工都非常精美、华丽。簪是封建社会贵族妇女炫耀财富,昭明身份的一种标志。对簪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明代规定命妇冠服: 一品、二品、三品、四品戴金簪二; 五品戴镀金银簪二; 六品、七品戴银簪二; 八品、九品戴银间镀金簪二。而士庶妇女的簪,则多用木、竹、铜、银等制成,金、玉、象牙、珠翠等是禁用的。 金 凤 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