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簪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簪导zāndǎo省称“导”。也作“笄导”。也称“掠鬓”。男子用以束发固冠的首饰。以玉石、犀角、象牙或玳瑁为之,其状类簪,但较簪式扁平。扎巾之后,两鬓若有余发,即以簪导引入巾内,用毕则插于发际。东汉以后较为常见,汉代品官簪导为扁平式,横向贯入,成为职官等级象征之一。按官阶不同,簪导质料可分为犀、玉、牙、角、骨等。南北朝时甚为流行,唐代以后有其名而不常用。入清之后,男子剃发编辫,其制废止。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发也……导,所以导擽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六书故·人八》:“导……篦类也。今之搔头、掉篦之类,汉晋天子所建玉导是也。”《北史·艺术传下·何稠》:“魏晋已来,皮弁有缨而无笄导。稠曰:‘此田猎服也,今服以入朝,宜变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导,自稠始也。”《隋书·礼仪志七》:“自王公已下服章,皆绣为之。祭服冕,皆簪导、青纩充耳。”又:“簪导,案《释名》云:‘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发也。一曰笄。笄,系也,所以拘冠使不坠也。导,所以导擽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又:“天子独得用玉,降此通用玳瑁及犀。今并准是,唯弁用白牙笄导焉。”《新唐书·车服志》:“毳冕者,三品之服也。七旒,宝饰角簪导。”宋苏轼《次韵子由·椰子冠》:“规摹简古人争看,簪导经安发不知。”《明史·舆服志二》:“十六年定衮冕之制。冕,前圆后方,玄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