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米公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米公祠在湖北襄樊城西南角。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祠宇,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年间曾将祠前土墩划归祠内,并建亭上,又寻得米芾墨迹、刻石立于祠中。现仍存米芾书法石刻三十四块。祠旁有墨池、投砚亭。池畔有拜石庭。因米芾爱石,见此处石状峥嵘,乃缘石筑亭,并著朝服而拜。今祠庭皆毁,亭、池、拜石均在。 米公祠山门 米公祠位于县城图书馆大院内,是宋代著名书画家、古器物鉴赏家米芾的历史纪念馆。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曾官礼部员外郎,能诗文,长书画,精鉴别,特别是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新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于崇宁年间知无为军时,得王羲之等名家法帖,建“宝晋斋”以藏,并自题斋名,后称米公祠。祠为平房建筑,粉墙青瓦,内壁遍镶书法碑刻130余方。其中米芾的“白菜画”、“阳关画题跋”、“宋真宗御刻文宣王赞”篆书,均为罕见珍品。此外,藏有王羲之“十三帖”和草、行书作品,以及苏轼、黄庭坚、宋徽宗、蔡襄、蔡京、文天祥、赵孟頫、宋濂、杨士奇、徐楷、王守仁、祝允明、沈周、唐寅、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法碑刻。祠侧有墨池、投砚亭。米芾厌池中蛙声扰人,便书一“止”字,裹砚投之,池水变黑,蛙声遂止。后人在池畔建“投砚亭”。有“投砚止蛙”的传说。池边有石,其状峥嵘,米芾著朝服而拜,缘石筑庭,自号石丈。今祠、庭俱毁,在遗址上建图书馆。拜石及池、亭尚存。 米公祠位于樊城西南隅汉江之畔。米公,即米芾(1051—1107),字元章,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徙并长居襄阳,为宋代著名书画家,书法风格俊迈,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称。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为米氏家庙,始建于元代,后遭兵火,屡建屡废。现存米公祠为清同治、光绪年间重建。门额横匾“米家祠”为清文渊阁大学士襄阳人单懋谦手书。祠为前后两重。前为正厅,内悬米芾自画石刻拓像并今人所撰“米氏父子介绍”。后为院廊,院中有古银杏一株,枝柯参天,仰不见顶;树后立一影壁式米氏家谱碑,详载自宋至清米氏家族渊源变迁;两旁为碑廊,嵌有米氏父子及黄庭坚、蔡襄、赵孟頫等人遗墨石刻。米芾得晋王羲之、王献之墨迹三种,极珍爱,因名其斋为宝晋斋。今宝晋斋为后世重修,陈列米芾珍贵法帖和传世名画,以供中外书法爱好者鉴赏、临摹。 米公祠坐落在无为县城今图书馆大院内,是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历史纪念馆。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曾官礼部员外郎,能诗文,长书画,精鉴别。特别是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家”。米芾于崇宁年间知无为军时,得王羲之等名家法帖,建“宝晋斋”以藏,并自题斋名,后人改称米公祠。原祠与藏物早已毁失,近代在遗址上重建纪念馆。馆为平房建筑,粉墙青瓦,内壁遍镶书法碑刻130余方,其中米芾的“白菜画”、“阳关画题跋”、“宋真宗御刻文宣王赞”篆书均为罕见珍品。此外,藏有王羲之“十三贴”和草、行书的“书信”、“跋”,以及苏轼、黄庭坚、宋徽宗、蔡襄、蔡京、文天祥、赵孟𫗲、宋濂、杨士奇、徐楷、王守仁、祝元明、沈周、唐寅、董其昌、黄道周、梁同书、刘石庵、沈荃等历代名家书法碑刻。米公祠侧有墨池、投砚亭。相传米芾爱临池挥墨,池中蛙声扰人,便书一“止”字,裹砚投之,池水变黑,蛙声遂止。米芾便书“墨池”命名,后人在池畔建“投砚亭”,自此便有“投砚止蛙”的传说。明代重建墨池碑,朱麟书。现存投砚亭是建国后仿古重建。米公祠现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公祠在安徽省无为县城图书馆大院内。原名宝晋斋,后为纪念北宋书画家米芾而易名。米芾(1051-1107),号襄阳漫士。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俱佳,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为收藏古籍画卷而建此祠。祠旁有投砚亭、墨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