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类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类篇字书。四十五卷。旧本题宋司马光撰。但据该书附记称,《类篇》曾历经王洙、胡宿、张次立、范镇等人相继编修,最后由司马光负责“缮写奏进”。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宋宝元初进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兼侍读学士,枢密副史、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为保守派首领。另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公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类篇(宋)王洙、司马光等奉诏纂修。14卷,又目录1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45卷。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等修《集韵》以增字既多,不能与《玉篇》相互参照,于是命王洙等另纂此书,最后由司马光等整理而成,同韵书《集韵》相辅而行。分544部,大体与《说文》同,收字31300余个,重文21000余个。反切、释义与《集韵》同。今存善本为汲古阁影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据此影印10册线装本。另有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16开,566页。 类篇四十五卷。旧题宋司马光撰,实为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范镇等人相继修撰。英宗治平三年(1066)二月,范镇出镇陈州,才由司马光代之。时已成书,唯缮写未毕。治平四年缮写完毕,由司马光奏进朝廷。传为司马光撰,是不符合事实的。先是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丁度,宋祁等奏称:“今修《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遂诏修韵官王洙另纂此书。全书十五卷,每卷各分上中下,亦称四十五卷。依照《说文》的体例和编次, 末卷为目录, 正文亦分五百四十部, 其中 “艸”、“食”、“木”、“水”四部因字多各分上下,亦称五百四十四部。收释三万一千三百一十九字,重音二万一千八百四十六字,总共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五字。重音字不计,所收字数比 《玉篇》增多一倍。《集韵》遗漏的字也都尽量收入,然总数比《集韵》少三百六十字,因为《集韵》所收重文,颇为杂滥,而《类篇》则较为严谨。每字之下先列反切,随后训解,以音义为主,并不逐字分析形体构造,与《玉篇》一样。但有异体的,皆注于正字之下,有时还附列篆文。如果字有异音异义,则分别举出加以说明,可与《集韵》相印证。书中收录唐宋之间所产生的字不少,乃是研究文字发展的宝贵资料。是书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旧刻有清代曹寅所刻《楝亭五种》本,现在通行的是后来姚觐元的翻刻本,即一般所说的《姚刻三韵》本。该本目录一卷,颠倒错误,不足为据。 类篇(宋)王洙、司马光等纂修。中华书局1984年8月出版影印本。原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始编,成于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影印本系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姚觐元据《栋亭五种》本重刻的《姚刊三韵本》影印。15卷。卷分上、中、下。收字31319个,重音21846字,共53165字。仿《说文》体例,分544部。每部之前,先列《说文》对该部的解释,后对部中文字予以解说。每字用反切注音,再释字义,异体字注于本字之下,间附篆文;文字之异读、异义于解说字义后加以说明。书末附“总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