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文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1 中国文学

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中国各民族的文学,即中华民族的文学。它不仅包括境内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也包括海外各地华人作家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文学创作。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就,互相之间也不断地渗透和交融,使中国文学特别丰富多采。作为与汉民族文学相对应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极为宝贵的文学传统和文学宝藏,许多兄弟民族的杰出作品,已经列入世界文学之林,在许多方面,补充了汉民族文学的不足,不愧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例如,人们常说中国文学缺少宏大的史诗,这并不符合实际。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许多成员都有本民族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已列入世界著名史诗之林,《格萨尔王传》更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能仅据汉族文学的成就来衡量,也应充分考虑各少数民族文学的贡献。但是,由于挖掘整理与译介交流工作作得还很不够,对于中国文学作整体的恰切的把握,目前还存在实际困难。一般来说,由于汉民族文学或更准确地说汉语文学 (许多兄弟民族作家都用汉语进行创作),是中国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主要是对汉语文学的认识。作为汉语载体的汉字,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而且应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由于汉字的表意特征,以及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汉语的书面文字(文言)与口头语言分离,使得中国文学形成自己的独有特点。例如运用文言进行创作,既有使作品不便于普及的缺陷,又有便于克服语音(方言和外族语言)障碍和时间阻隔而利于广泛流行和长期传播的优势,致使汉语文学成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民族文学,不但长期维系了汉民族及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家,而且对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至今这些国家的许多文人尽管不会说汉语,但能书写汉字并创作文言诗文。作为汉语文学,其历史更为悠久,远远早于汉字的诞生。先民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以及民歌谣谚,虽然多已失传,但后世典籍也有所记述,其中许多作品非常生动有力,如“禹传说”、“女娲神话”、“弹歌”等,清楚地表明中国文学具有无愧于各文明古国的灿烂开端。尔后,以汉语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经历了由简单到繁复、由口头到书面、由民间到文人、由杂文学到纯文学、由自发创作到自觉创作、由基本封闭到渐趋开放的漫长过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厚的宝藏。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古典与现代两大阶段。从上古到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发生,可称为中国文学的古典阶段,基本用文言创作。上古至东周,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期,此时文学尚未独立,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很稚拙,作品多为口头流传,即或被后人采录,也并非当作文学创作来看,神话传说与英雄故事,被当作历史,民歌与谣谚,则与民间习俗或宗教仪礼密切相联,而且与乐、舞结为一体。春秋战国时期,对古代文化的整理取得很大成就,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于此期最后编定;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臻于成熟自如,记事记言的史书与论著相继问世,而且逐渐由他人记录发展到文人自著,从《论语》到《韩非子》即反映了这一趋势;在战国末年,还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不朽的长诗《离骚》。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期。此后秦代的碑文、汉代的赋和政论散文、乐府诗,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标志着诗文创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五、七言诗体的产生,尤为后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面目一新,文人创作取代民间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反映出人们已开始自觉地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 实用之文与唯美之文,即杂文学与纯文学的分野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关于“声病”、“音律”、“用事”的探讨,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格律的成熟; 小说创作也开始繁盛,由野史杂录、残丛小语,发展为搜奇记逸、粗陈梗概,产生了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两大流派。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强盛时期,文学发展也出现全面繁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近体诗律完全成熟,诸体兼备,作品丰富,名家迭出,孕育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散文则有古文运动,产生了韩愈、柳宗元等大作家,成为后世的典范;小说更进入“始有意为小说”的成熟期,产生了曲折精美的文言短篇“唐传奇”,对后世戏曲、小说的创作有深远影响。宋代,不仅在诗、文、传奇小说的创作上继续发展,而且出现新兴诗体“词”的创作高潮,使其成为宋代的代表性文体。另外,通俗文学在宋代复兴起来,出现了市人白话小说,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元代,诗、文、小说相对衰落,“曲”(包括杂剧与散曲)则比较发达,成为元代的代表性文体。明代,小说和民歌成就比较突出,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问世,开创了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形式,明中叶后又出现长篇小说的创作高潮,《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相继刊行;白话短篇小说也由口头向书面发展,产生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拟话本”,“三言二拍”为其代表作;市井民歌也成为“有明一绝”,出现多种选刻本;在小说、戏曲、民歌整理上都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俗文学家冯梦龙,代表了通俗文学的繁荣和成就,反映出市民阶层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大大增强了; 李贽等学者文士对小说、戏曲的推崇评点,则反映出文学观念的变化。清代,各体文学均有所发展,诗词流派纷呈,主张各异;散文出现“桐城派”,促使古文创作规范化、理论化;骈文也出现中兴局面;小说创作成就更高,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曹雪芹的不朽巨著《红楼梦》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至近代,由于反帝救国任务的迫切,文学的功利性更加突出,发生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形式上、语体上发生了变化,更在思想上、内容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使文学创作日趋开放,成为向现代文学过渡的重要时期。从本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而迄于今,是中国文学的现代阶段,不但在语言工具上由文言改为现代白话,更在文学思想上有了根本的转变。这一阶段,习惯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分称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现代文学的主流,已经由封建文学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进而发展成无产阶级的文学;当代文学,更鲜明地表现出无产阶级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历史发展新时期,中国文学也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宽容开放,也更加注重吸收几千年来的优良民族传统,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从目前成就看,现代文学更高一些,主要标志是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但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时期,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外文学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更加频繁兴旺,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美好的前景。在现代阶段,由于政治上和历史上的原因,台湾省及港、澳地区的文学,乃至海外各地的华人文学,在另一条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着,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现实或对祖国的追怀,具有各自特有的面貌,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为丰富中国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语言文字的特点,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并具有本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中国文学显得特别稳定和单一,具有格外凝重和深厚的传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是独立地、封闭地发展着,形成了一些突出的特征:一是单文独义的表意文字系统,构成了一些汉语文学作品特有的排列方式和音韵组合,如近体诗和词、曲等的格律体制,拼音文字便无法表达;二是注重意象,强调表现,讲究精练含蓄,提倡自然浑朴,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受,努力追求“不落言筌”、难以言说的意境韵味,以致抒情文学比较发达,叙事作品相对较弱;三是既强调文学作品“兴观群怨”和“美刺”的教化作用,又倡导“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使得中国作家既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在情绪和行为上自我节制,文学作品因此多具理想色彩和“中和”之美,缺少宗教文化的狂热执着;四是在文艺理论上自成体系,具有许多独特的范畴,如“风骨”、“意境”、“韵味”等,它们往往并不清晰严密,含义朦胧模棱,但比较注重整体的把握和主客体的和谐,突出感悟的作用,切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五是在发展上自成格局,主要规律是文人创作常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许多新兴体裁往往孕育于民间,如汉乐府民歌之于文人五言诗、隋唐民间曲子词之于文人词、话本之于“拟话本”、平话之于章回体长篇小说等。这样一些特征,使中国文学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中国文学自成体系,也与外来文学有着长期的相互交往,尤以受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学开始深深地受其影响,不仅有许多宗教故事广泛流传并陆续转化为本土题材; 在音韵和文体形式上佛教的传入更对中国文学有直接的作用,如南北朝时对汉语四声的发现、唐代的俗讲和变文等,都与佛教有关;中国的文学理论从内容到形式,更与佛学有密切联系,刘勰、李贽等大批评家都曾身入佛寺,精研佛典。这是中国文学最早受到的外来影响。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也开始输入中国,但直至近代,随着中国门户被列强的炮舰轰开,这种影响才发生了强烈的作用,从思想、题材、形式到文学功用、文学理论等,都给中国文学以有力的推动和丰富的借鉴。而且,中国人民由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转而自觉地从西方文化中寻求救国真理,以至找到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社会卷入竞争中的世界,也使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又特别注重学习借鉴前苏联、东欧及亚、非、拉丁美洲的文学,使中国文学的视野更广阔,对外交流的规模和速度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对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文学既吸取了外国文学的滋养,也对外国文学发生过巨大的影响。汉代、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和与日本建立海上联系,中国文学大量传到国外,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以至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受到热烈欢迎。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传入欧洲,也受到高度评价,歌德关于“世界文学时代飞快来到”的著名论断,就产生在读了《好逑传》等中国言情小说之后。本世纪初,影响又及于美洲,特别是美国。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大量译介到国外,不仅有古典名著,也有“五四”以后的现当代作品,仅鲁迅著作就被40多个国家译成70多种文字,这使得中国文学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国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中外文学的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也使中国文学与世界各国的文学有了日益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世界文学之林,也不能不给中国文学更加重要的地位。具有优良传统和巨大成就的中国文学,不仅有光辉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未来,必将给人类文明作出更加伟大的贡献!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