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羌人起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羌人起义东汉后期西北地区羌族人民起义。东汉初,羌人徙塞内,散布金城等郡,与汉人杂居。遭当地官吏和地方豪强的侵夺,常起而反抗。永初元年(107年),东汉政府强征陇西(今甘肃临兆南)、汉阳(今甘肃甘谷东)、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三郡羌人出征西域,行至酒泉,羌人纷纷逃散。东汉郡县发兵截击,羌人惊逃出塞,聚而反抗,多次击败前来镇压的东汉政府军。以后汉人杜琦、杜季贡和王信等也与羌人联合,共同战斗。直到元初五年(118年),羌人起义才被镇压下去。永和五年(140年),因并州、凉州官吏的疯狂掠夺,羌人再次起义。斗争前后达10年之久。后因东汉政府阴谋分化,起义军被瓦解。延熹二年(159年),羌人再行起义,在东汉破羌将军段颎残酷镇压下,起义失败。羌人起义前后经历了五六十年,给东汉统治以沉重打击。 羌人起义东汉时西北羌族人民起义。殷周时就活动于西北河湟 (今青海东部黄河与湟水间)一带的羌人,从汉武帝(前140—前87)以后,陆续大批内迁到今陕、甘境内, 与当地汉族杂居。东汉时,因不堪忍受地方官吏豪强压迫,多次举行反抗。其中以东汉后期三次起义规模最大。一次为安帝永初元年(107),政府强征金城(治今甘肃兰州西北)、陇西(治今甘肃临洮)、汉阳 (治今甘肃甘谷东)三郡羌人出征西域,行至酒泉,羌人相率逃散,遭官军截杀,被迫揭竿而起,两年内先后击败五万官军。五年又与汉阳汉族人杜琦、杜季贡、王信等起义军联合作战,元初五年(118)失败。此次起义先后坚持达十二年。永和元年(136)至永嘉元年(145), 羌人为地方苛政所苦,再次掀起长达十年的第二次大规模起义,先后围攻金城、三辅(今陕西中部)、武都、陇西等地,焚毁皇陵,震动京师。延熹二年(159)起,羌人掀起第三次大规模起义,先后数十万众,攻金城、张掖、酒泉、三辅等地, 并占据凉州, 声势浩大。建宁三年(170)为破羌将军段颖所镇压。羌人起义几乎伴随东汉政权的始终, 后期声势较大的三次起义连续长达六十余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