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美刺meici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关于文艺社会功用的概念。汉代儒者解释《诗经》大抵以美刺为标准。“美”即歌功颂德,“刺”即“怨刺上政”。《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此谓《关雎》乃赞美后妃盛德之作,乃“美”诗也。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谓“风”乃上刺上政的手段,乃“刺”诗也。
清人程廷祚曾谓:“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国风小雅为刺者多,大雅则美多而刺少,岂其本原固有不同者与?夫先王之世,君臣上下有如一体。故君上有令德令誉,则臣下相与诗歌以美之。非贡谀也,实爱其君有是令德令誉而欣豫之情发于不容己也。……诚有爱君之心则虽国风之刺奔刺乱,无所不刺,亦犹人子孰谏父母而涕泣随之也”。(《青溪集》卷二)这是讲“美刺”二端之发源。“美”诗乃臣民对具有好名声好行为的君主的自然流露之赞美,“刺”诗乃臣民对昏聩之君主如儿女对父母似的讽谏规劝。由此观之,“美刺”作为诗歌创作原则,对社会是有好处的,也有益于人民。但从总体上讲这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张。正因为这样,“美刺”说虽强调“刺”的重要性,但对它却有许多限制。《毛诗序》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所谓“变风”“变雅”乃指“王道衰政教失”之后的“乱世”中的诗歌。基本均为“刺”诗。按儒家观点,这种诗虽不得已而刺上,但毕竟落了下来,不得与《关雎》之流相提并论,故曰“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即是用现行“礼义”来限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其实质是,诗人们可以写一些不关痛痒的“怨刺之作”,但不能从根本上反对统治者。说到底,诗歌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古代,“美刺”之说常常是诗人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理由。在客观上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它使人们关心生活、干预生活,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所以“美刺”之说,既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精华所在,又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集中表现。其中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精神,毕竟较之一味主张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文艺观有价值得多。

美刺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指诗歌颂扬美和讽刺恶的社会功能。是诗歌创作原则之一。美刺的思想在《诗经》和《毛诗序》中有充分的体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文学作品发挥干预生活、匡时救弊的社会政治功用,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和立论的基础。

美刺

中国古代的文学伦理思想。美,指对美好事物的赞美称颂;刺,指对丑恶事物的讽刺。文学艺术家通过赞美和讽刺的主观评价方式,起到惩恶劝善的道德教化作用,达到某种社会政治目的。《诗经》已涉及美刺问题。后在《毛诗序》中发展为重要的诗论观点——美刺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美刺说表达了古代对诗歌创作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唐代白居易提倡讽谕诗,他对美刺问题有精辟的论述。《策林·议文章碑碣词赋》:“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寄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矣。”认为文学作品能否起到泄导人情、补察时政的功用,取决于文学家褒贬美刺的主观态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