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美德meide“恶行”的对称。指个人(或集团、阶级、社会)固有的、稳定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美德是一种道德意识,也是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评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美德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美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正派,正直,公正无私,扶助弱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奋发进取,勇于开拓等。培养学生的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德Meide一种道德意识概念,是指优良的品质和行为。它包括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美德”概念强调单个人作为某种德行的积极体现者的作用。因此, 美德观念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意识中起过特别重要的作用。对美德内容的理解在历史上是按照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社会需要而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对美德有不同看法。在封建社会,忠君被统治阶级视为美德,农民则把勤劳视为美德。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伦理学提出了三种基本美德——信仰、希望和爱。其中所包括的首先是宗教的内容(信仰上帝、希望上帝的恩赐和对上帝的爱)。所有这些都是为基督教自身服务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总是把美德和个人幸福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美德观念出现的原因,不是孤立的单个人本身,而是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美德,首先表现为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有文化教养,不仅要仪态大方、举止端庄、谈吐文雅、文明礼貌,还要有一颗对祖国、对人民、对学习、对工作赤诚火热的心。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和行为美,就是仪表欠缺,仍可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反之,如果心灵和行为都很丑陋,即使仪表堂堂,仍会招人嗤之以鼻。审美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因素,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会引起人们内心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应该教育青少年,对一切美好的、高尚的、健康的东西都要理解、热爱和汲取,培养自己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美德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与恶行相对。一般说来,在不同时代,不同的阶级对美德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以勇敢、正义为美德;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忠君为美德,而农民则把爱劳动看成是美德;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把会经营看成是美德,而无产阶级则把团结奋斗看成是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主要是:热爱祖国,对国家、集体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劳刻苦、自强不息、不断进取、艰苦奋斗;坚毅勇敢、酷爱自由、富有革命和牺牲精神;正派、正直、公正、高尚、不畏强暴、扶助弱小;尊老爱幼、文明礼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等作为新时代美德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 美德与“恶德”相对应,是评价具有积极、“至善”意义的人的行为的伦理学概念,指高尚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美德是对个人(或集团)良好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品质的概括,也是对这些品德所具有的一般道德价值的评价。人的品德的善恶受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经过个人的外在行动和内在修养逐步形成自己的德行特征。不同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道德选择,因而对道德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尽相同。在封建社会忠君孝亲被视为“美德”,“三纲五常”是具体的衡量标准。各种宗教神学伦理学视“敬神”、绝对服从神的主宰为美德,“诚信”、“念诵”、“修持”、“膜拜”等是修炼美德的具体要求。资本主义则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德。由于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性,美德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孝亲” “仁义”“勇敢”“勤劳”等美德,古希腊时代“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节俭”、“平等”、“博爱”等美德,都在人类文化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并影响着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德,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美德的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德作为每一个公民的人生追求目标,努力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美好的道德风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