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耗散结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耗散结构haosan jiegou一定条件下,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经过突变而自发产生的各种时空有序结构。这一概念,是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I.普利高津(Prigogine)教授首先提出来的。他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一个开放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有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新的有序状态,即耗散结构状态。从热力学的角度讲,一个开放系统的熵的变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同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引起的熵流des,另一部分是由系统内部的热传导、扩散、化学反应等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产生dis。系统总的熵变化为ds=des+dis,其中dis总是大于0的,但可以想见,若des<0,则可使整个系统的熵减少,也就是可以使系统出现有序的结构。因为熵反映了系统的混乱程度,熵越高,系统越无序,而低熵态则对应着系统的有序态。以上仅仅是系统出现有序结构的可能性,普利高津证明,仅仅偏离平衡态一点点的近平衡区域,由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系统不可能发生突变而过渡到新的定态,只有当负熵流足够的强,使系统位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时,系统才有可能突变到耗散结构状态。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形成耗散结构所必需的几个条件:❶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由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系统只有存在着负熵流des,也就是同外界有物质、能量交换时才有可能出现一个有序的结构。实际上,耗散结构也只有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它是一种“活”的结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它生存的条件。 图1 图2 耗散结构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自组织行为的基本理论,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的共同规律和特点,正因为如此,它在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经济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城市演化、人口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耗散结构理论仍在发展之中,在社会科学各领域中的应用也正逐渐深入和完善。 耗散结构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因物质与能量不断地流动,而驱使这个系统的平衡态发生了变化。如果这样的系统满足了某些条件之后,同样会出现稳定。但此时与平衡态不同,可以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上有规律的运动秩序。这种状态的维持需要有能量、物质的不断供应,也就是说要消耗能量与物质。如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时,气孔就是控制蒸腾的结构。 耗散结构物质系统在自组织条件下产生和维持的有序结构。是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通过系统内部的能量耗散过程和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无序的非平衡稳定态可能失去稳定性,某些临界涨落可能被放大,并使诸子系统采取合作行动,从而导致系统达到和维持一种新的有序状态或结构。如贝纳花纹的形成、化学振荡的形成。生物机体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的代谢,体内有高品质的有机物质和能量向低品质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存在大量的自催化的酶促反应等非线性反馈机制,这些过程和作用对生物机体的维持起一种积极作用。在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