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耳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耳疳ergan耳疳,是小儿耳窍流脓液的一种症候,多见于婴幼儿时期。现代医学称化脓性中耳炎。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者多因外感风热,郁而化火,内火外热,聚结于耳,酿而成脓;或因外邪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注,邪壅耳窍,而致耳痛,流脓水,不聪。而急性迁延则成慢性,由于肾经虚火上扰,故可耳鸣、耳聋。若临床症见耳内疼痛呈搏动,啼哭不安,食欲减退,周身不适,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属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清泄湿热,解毒消肿。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柴胡,山栀,生地,生石膏,野菊花,蒲公英,生大黄(后入)。若鼓膜穿孔后,脓多则加山甲,角针,当归,乳没。若临床见无全身症状,而耳内常流脓液不止,脓色不一,伴有腥臭气味,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听力减退,若反复发作,日久则耳聋,或终身不愈。属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滋阴降火,托里排脓。可用知柏八味丸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当归,赤白芍,知母,黄柏,生地,丹皮,茯苓,山萸肉,银花,苦丁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