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4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以及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战国时林胡、楼烦、东胡被称为北边三胡。林胡活动于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后在陕北至内蒙古南部一带,从事游牧善骑射。北方的匈奴,自称为胡,也被称为北胡,其东之乌桓、鲜卑被称为东胡。西域各族在匈奴以西,被称为西胡。汉代以来对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泛称为胡。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对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文化,常冠以胡字。如胡服、胡笳、胡骑、胡琴、胡舞、胡天、胡笛、胡马等等。 胡hú深衣衣袖宽大,在其臂肘处呈圆弧形,如牛之颈部的垂肉。《礼记·深衣》:“袂圜以应规。”汉郑玄注:“谓胡下也。圜音圆,胡下,下垂曰胡。”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褠,襌衣之无胡者也,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说文解字·肉部》:“胡,牛颔垂也。”清段玉裁注:“盖胡是颈咽皮肉下垂之义。因引伸为衣物下垂者之称。古人衣袖广大,其臂肘。以下袖之下垂者,亦谓之胡。”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春正月,赵武灵王与大臣楼缓商讨强国之策时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吾欲胡服。”在得到楼缓的支持理解后,武灵王又向大臣肥义谈了“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得到了肥义的鼓励,坚定了信心,接着又征得了王叔公子成的帮助,经过充分的酝酿筹备工作后,“于是始出胡服令也。”这段记载中的 “胡”、“林胡”及“楼烦”,都是穿小袖短衣、善于骑马射箭的游牧部族,都是赵武灵王君臣先要学习仿效其服饰及骑射本领、进而予以征服的 “胡” 人。汉朝时期,“胡”人因其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又有东、西、北之分。如匈奴,在汉朝北部,便有北胡之称。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孤鹿姑单于在致汉武帝的书函中即自称为“胡”人,其书曰: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乌桓、鲜卑因据汉朝东部,故称东胡;匈奴以西、葱岭以东因地理位置据汉朝西部,故其地区的少数族被称为西胡。当时,汉朝对来自各胡族的物品,均在称谓前加一“胡”字。《后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此外,对胡人的国王称谓也多冠以“胡”字,如《洛阳伽蓝记·城南》篇记有这样一段话:“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魏晋以后,“胡”字成了汉族对活动于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通称。如西晋末,一些少数族首领纷纷拥兵建国称王,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政权,即旧史所称的“五胡十六国”。所谓“五胡”,即指匈奴、鲜卑、羯、氐、羌。此后,关于“胡”字的应用便也频频出现于史籍中。 胡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历朝谥“胡”的君主极少。 胡❶匈奴人自称。 胡hu代词,用来询问,可以问人、事物、原因、情状等,可作宾语、状语、名词修饰语,偶而也有作主语的,相当于“谁”“什么”“为什么”等。如:❶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孔子家语·辨物》“胡”句:孔子去看麟,说:“麟呵,为谁来呢?”) 胡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原为匈奴人自称,意为“天之骄子”。后推广到别的少数民族,如在匈奴东部活动的民族被称为“东胡”。汉通西域后,西域各族也被称作“胡”。于是把匈奴称为北胡;称乌桓、鲜卑为东胡;处于匈奴以西、葱岭以东的各族则被称为西胡。其首领被称为胡王。从上述各地传入的器物也被加上胡字,如胡服、胡饭、胡笛、胡琴、胡桃等等。魏晋后,“胡”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活动于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数也被称作“胡”。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如称匈奴为胡,其东之乌桓、鲜卑先世为东胡, 西域各族为西胡。其主称胡王,器物称胡服、胡琴、胡桃、胡椒等。胡亦为匈奴的自称, 如狐鹿姑单于致汉书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汉书·匈奴传》)西域各族为御匈奴侵扰多设有“郤胡侯”、“击胡侯”、“郤胡都尉”、“击胡都尉”等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