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脊髓灰质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脊髓灰质炎jisuihuizhiyan过去称小儿麻痹症。一种由特殊的RNA病毒所致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热,脊髓症状,部分病例有不规则麻痹或瘫痪。人类是本病唯一的自然贮存宿主。此病毒能抵抗胃酸,可由食入污染病毒的食物经胃肠道传染。经鼻咽感染者,仅限于患病后3~5日内。人粪是最重要的病毒来源,大多数病人发病1~2周内粪带毒,个别患者可长达3~4个月。本病潜伏期为5~14天。潜伏期末期到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强。病情轻重、神经损害程度、有无瘫痪等差别很大。病程大致可分为4期:(1)前驱期:体温可高达39℃以上,全身不适、烦噪不安、嗜睡,并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及咳嗽、流涕等症状,无脑膜刺激症状。1~4日后热退,症状消失,极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疾病。如病人抵抗力较强,疾病可仅限于此期,不再发展,称为顿挫型。实际上顿挫型病人较多见,约为瘫痪型病人数倍。(2) 瘫痪前期: 如病人抵抗力弱,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引起本期症状。一般在先驱期退热后1~6日体温又升高,有全身症状,四肢疼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肌肉痉挛,四肢轻度震颤,病理反射阳性,嗜睡(但神志清醒)等。可持续4~6日。(3)瘫痪期:多在瘫痪前期3~4日内开始,本期仍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有腹壁反射、膝反射消失,以致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根据瘫痪与麻痹的部位可以分为: 脊髓型(多危及四肢,并以下肢为多见,也可危及呼吸肌、颈肌、腰肌等。瘫痪部位不规则、不对称、轻重不同)、脑干型或球型 (包括中脑、桥脑及延髓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脑型 (少见,可有烦燥不安、嗜睡、惊厥等)、混合型(上述各型混合存在)。(4)恢复期:瘫痪出现1~2周后可逐渐恢复、1~3月痊愈。重者可持续更久,有些受害肌群功能不恢复,形成顽固性瘫痪、肢体挛缩及畸形等。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出现瘫痪等进行诊断,如能检出血清抗体或分离出病毒将更有利于确诊。本病无特效疗法,一般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及预防继发感染等措施,故应加强预防。我国自制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预防效果良好,自从此疫苗问世后,发病率大为降低。急性病人排泄物应消毒后,再倒入下水道;与发病5日内病人接触时应戴口罩。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潜伏期3—35天,以7—14天最常见。临床可分4型: 脊髓灰质炎jisui huizhiyan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潜伏期3~35天,以7~14天最常见。临床可分4型: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见。由飞沫和粪便传播。无症状感染者占绝大多数,轻者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重者头痛、呕吐、颈背部强直、脑膜刺激征、甚至瘫痪。瘫痪特点是不对称,以下肢多见的软瘫,易留有后遗症。少数病人可出现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等表现。疾病早期对症处理,恢复期可行针灸、推拿,中西药物等治疗瘫痪肢体。口服疫苗可预防。 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湖南省在50年代即着手防治脊髓灰质炎。1961年度试用液体三型混合疫苗。1962年,省卫生防疫站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工作。1963~1966年逐步使用糖丸疫苗,免疫对象为2月至3岁儿童,每年全程服苗一次,7岁再全程服一次。发生疫情时,采用Ⅰ、Ⅱ、Ⅲ型疫苗一次对易感儿童进行应急免疫,以控制其流行。全省发病率1983年为0.54/10万,1985年降为0.04/10万,1991年升为0.24/10万。1993年11月5~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碘缺乏病会议,省政府与14个地市分别签订了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责任书。12月5日和6日,省内城乡20多万名各级党政干部、医务工作者,在城乡的7万多个点为439.27万名4岁以内儿童喂服小儿麻痹糖丸,投服率达到99.7%; 1994年1月5、6日和12月5、6日,全省又掀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高潮,共免疫适龄儿童800余万人次,达到了预其目的。1995年1月5日和12月5日,全省再次掀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高潮,两轮活动共为800多万适龄儿童投服糖丸,每轮投服率均在99%以上。1994年和1995年均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