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脐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脐风

中医病症名。又名 “撮口”、“噤风”、“四六风”。即新生儿破伤风。是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带苦笑等为特征的病。是由断脐不洁,或脐带脱落过早,局部受伤感染所致。属于危重疾病,病死率高。治疗多以通经开闭,镇痉熄风为主。现代由于推行新法接生,此病已极少发生。

脐风

俗称“四六风”、“七日风”。是新生儿因断脐不洁,毒邪浸入经络,迫及脏腑而致。临床以四肢抽搐、强直、腹胀肿,牙关紧闭,面呈苦笑,不能吮乳为特征。一般发生于生后4—7天,如不及时救治,多迅速恶化而死亡。辨证论治:
❶先兆期,发病前1—2天,常见精神躁扰,喷嚏多啼,吮乳口松,或口噤难开,颈项牵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指纹红。以玉真散(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加地龙、僵蚕等祛风散邪,疏经活络。
❷邪犯肝脾(发作期),阵阵抽搐,牙关紧闭,口摄不乳,角弓反张,四肢强直,面呈苦笑,身热窒息,汗出淋漓,指纹青紫。以摄风散(蜈蚣、蝎尾、僵蚕、钩藤、朱砂、麝香)加黄芩、黄连等熄风定搐、宣通经络。
❸气阴两虚(恢复期),经治疗有效者,抽搐渐轻,可张口吮乳,四肢转软,形体消瘦,动则汗出,肢体少动,舌红绛,苔薄白,指纹色浅。以摄风散(见前证)合人参养荣汤祛风通络兼顾调补气血。针灸治疗:以风府、筋缩、后溪、申脉、太冲为主穴,针刺泻法。取大柱、金门、风府、足三里、太冲穴,艾炷灸每穴3—5壮,日2—3次。调护:
❶紧急处理,争分夺秒。
❷避免光线、声音等刺激。

脐风qifeng

又名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皆因断脐时处理不当,接触不洁之物,风、冷、水、湿之邪所侵,感染全身,而引起的全身性的严重疾病。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特征。多发于出生后4~6天,发病愈早,病毒愈深,危险性愈大。本证病势凶险,极易死亡,因而对于普及新法接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视脐部清洁和护理,严防脐部感染。中医治疗以宜通经络,驱风镇惊为主。可用撮风散。常用药:蜈蚣,钩藤,蝎尾,僵蚕,朱砂,麝香,各研细末,和匀,用竹沥调拌吞服。同时内、外并治,积极抢救。

脐风

病名。初生儿因断脐处理不慎,风毒湿邪侵入所致的疾患。临床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面呈苦笑,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特征。多于出生后4~7天发病,故又有“四六风”、“七日风”之称。治宜驱风通络镇痉。脐风预后险恶,病死率高,解放后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已极少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