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舍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舍利官名。辽国置。初为豪门贵族进献一定数量的驼、马后即授此官。后为帐官。《辽史·国语解》: “舍利: 契丹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10头,马100匹,乃给官名曰舍利。后遂为诸帐官,以郎君系之。” 舍利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骨身或灵骨。佛教名词。原指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后也指高僧死后烧剩的身骨。据传,常见有3种颜色,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 舍利❶沈阳崇寿寺塔和无垢净光舍利塔的地宫内均出土了佛舍利子。舍利是印度梵文“室利罗”的译音,其意是佛的灵骨。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死后,将其尸骨火化,出现了各种晶莹的珠子,故名,其弟子为埋葬佛的舍利而建塔。后来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火化后的骨头,据传有: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以及“生身舍利”、“法身舍利”的区别。经书上还说,如无舍利,可用珍珠、玛瑙、水晶、金银、琉璃、净石等药草,竹木根节等物造作舍利。沈阳崇寿寺塔和无垢净光舍利塔出土的舍利,均为穿孔的珍珠,还有玛瑙、金银、水晶、净石等物,均为代用品。亦为佛教至高无上的圣物。 舍利梵文音译,又译“设利罗”、“室利罗”,意为“身骨”。佛教名词。佛教僧侣死后系用火化,据称德行崇高者骨灰中可有不同颜色、形状的结晶体,或有未化之骨质物,此即“舍利”。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结成珠状物,有八国国王分取,建塔供奉。后来的高僧大德也有遗下舍利者。舍利分三种颜色: 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又有“全身”、“碎身”、“生身”及“法身”舍利之分。 舍利梵文音译之略,一译 “设利罗”,意译 “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如佛骨舍利与佛牙舍利等。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 舍利佛教用语。为梵文音译,也作“设利罗”、“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指释迦牟尼佛及佛教高僧大德肉体遗物及体内珠状结晶体。相传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其遗骨舍利及体内舍利被八位古印度境内国王所分,有“八王分舍利”之说,其舍利流传世界各地。现中国陕西省扶凤县法门寺存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存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一些蒙古族、藏族高僧遗体火化后,会发现有晶莹透明的多彩体内珠状舍利。 舍利梵文音译之略,一译 “设利罗”,意译 “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如佛骨舍利与佛牙舍利等。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