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山岩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花山岩画

又称“左江岩画”,是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沿岸以及附近峰林石山断崖峭壁上众多岩画的总称。从1954年至1984年,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共发现风格相类的岩画地点70处,分布范围横贯6县,绵延200百多公里。这些绘有众多图象的岩山被称为“画山”,讹称“花山”,故有“花山岩画”这一约定俗成的说法。岩画呈赭红色,系由动物血胶等作粘合剂掺合赤铁矿粉配的颜料画成。年深日久,色彩依然鲜艳。画面中表现了众多人物集体活动的场面,规格统一,布局严整,场景热烈奔放。岩画的内容众说绘纭,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祭奠神灵的巫术活动遗迹。经科学的年代测定以及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面貌的分析研究,确认岩画应是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人的作品。其艺术风格比较统一,人物形象已高度模式化,符号特征明显,与北方的岩画风格大不相同,反映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是我国南方岩画的一个代表性遗迹群体。

花山岩画

花山位于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距县城约25公里。在临江的一面高约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组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而奇特的图画,这就是花山壁画。这一画幅宽将近两百米,高约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约有1800多个,壁画场面巨大,色彩全用土红色,鲜艳夺目,线条粗犷有力,形象朴素生动。壁画中以人像为最多,皆呈裸体状。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个,最大的人像有3米多高,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脚跨骏马,威武雄壮,好像一个首领。壁画中还有威风凛凛的武士,辫发垂腰的妇女,舞姿翩翩的侍女。旁侧好像是闪亮的铜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这幅画的内容有人说是狩猎图,有人说是取悦水神的祭祀图,有人说是征战的誓师图。花山岩画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壮族先民创作的,成画年代约在2000多年前。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年代的风吹日晒,壁画的颜色仍然非常鲜艳,不知先民们是用什么颜料画的。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骏的崖壁上,那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一个个谜一样的问题,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人去思考,去探索。
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部分壁画保存完好。其中清晰可见的画像达1300个。最大的一幅壁画长达200米,幅高超过40米。其中最大的人像高3米,最小的人像只有30厘米。像这样规模宏大的岩壁画,在国内尚属罕见。

花山岩画

花山坐落在广西宁明县西北部的明江东岸,高230米,远望高大险峻。明江自西南蜿蜒而来,至山下折向西北,花山正在转角上,湍急的河流映衬崖壁,格外壮观。画面朝南,宽221米,高约40米,形象系用土红色画成,采用剪影式平涂法,单纯、整体、醒目。形象密集,可辨认的图像有1800多个,主要是舞蹈人群,被有规律地分成若干组,每 一组以一个形体高大的人物为中心,中心人物作正面蛙式,身佩大环刀,身前有狗,有的头顶兽形装饰,手提尖鞘小刀。四周围拢正面和侧面蛙式舞蹈人群,男女糅杂,间以铜鼓、刀、剑、狗、鸭等物。密密麻麻,布满崖面。人物形象最高的达3米,最小的仅几十厘米。制作时间约自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至东汉末(公元3世纪),先后延续近800年。这里是河流急转弯的地方,水流湍急,夏天山洪爆发时容易发生水患,行船也最易翻毁。人们为祈求平安,常在对岸平地上举行祭祀水神的活动,历代相沿,岩画就是对祭祀活动的真实记录。就岩画形象集中、高大这一点来说,花山岩画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参观后的外国朋友把它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


花山岩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