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gou
(一)副词。(A)用于动词前,表示施行某种动作时态度不够严肃,马虎从事,或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相当于“马马虎虎”“苟且”等。如: ❶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苟”句:所以范蠡三次迁移位子,还在天下成就了功名,〔是因为他〕不是马马虎虎地离开原位了事。)
❷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苟”句:我本是一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
❸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陈亮集·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苟”句:一日的苟且偷安,会成为几百年的祸难。) (B)用于动词前,表示希望,相当于“希望”等。如:
❹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左传·襄公十八年》“苟”句:希望得胜有功,不给神灵丢丑。)
❺是犹弇其目而祝于丛社也:“苟使我皆视!”岂不谬哉? (《墨子·耕柱》“苟”句:这好比蒙着自己的眼睛向社神祈祷:“希望让我都看见!”岂不是很荒唐的吗?)(二)连词,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定,相当于“如果”等;用于条件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条件,相当于“只要”等。如:
❻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苟”句:如果有危险的情况,我总是下去推战车。)
❼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世说新语·文学》“苟”句:如果符合天下人意,也可以不说一个字而被封官,又何必凭靠一个字?)
❽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苟”句:所以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富强,不必沿袭原有的制度;只要可以有利于百姓,不必遵循旧有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