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ruo
(一)代词。(A)人称代词,多用作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的”,偶而也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的”“她的”。如:❶若能掩之,则吾子也。(《左传·襄公二十年》“若”句:你能掩盖我杀君之名,〔你〕就是我的儿子。)
❷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若”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
❸欲使仲子处于陵之地,避若兄之宅,吐若兄之禄,耳闻目见,昭晰不疑,仲子不处不食明矣。(《论衡·刺孟》“若”句:要让仲子住在于陵,避开他的哥哥的房子,吐出他的哥哥的食物,〔这如果是孟子〕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明明白白,无可怀疑,那么仲子不居住不吃喝是明摆着的了。) (B)代词,用于名词或形容词前,相当于“这”“如此”。如:
❹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若”句:这人是君子呵!)
❺尔知宁王若勤哉! (《尚书·大诰》“若”句:你知道文王如此勤勉呀!)(二)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测度或不肯定语气,相当于“似乎”等。如:
❻若闻蔡将先卫,信乎? (《左传·定公四年》“若”句:似乎听说盟会时蔡国将列在卫国之前,是真的吗?)
❼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集·桃花源记》“若”句:山上有一个小口,隐隐约约好象有点光亮。)(三)连词。(A)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等。如:
❽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世说新语·方正》“若”句:王修龄如果饿了,自然应当去向谢仁祖索取食物,不需要陶胡奴的米。)
❾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 (《世说新语·贤媛》“若”句:如果鬼神有灵,不会接受奸人的吐诉;如果鬼神没有知觉,向他吐诉有什么用?)(B)表示另提一事,相当于“至于”。“若夫”义同。如:
❿臣之罪大,尽灭桓氏可也: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后,君之惠也。若臣,则不可以入矣。(《左传·哀公十四年》“若”句:我的罪恶大,〔君王〕灭尽桓氏家族是可以的;如果因为先臣的缘故而使桓氏有继承人,这是君王的恩惠。至于我,那是不能回国了。) (11)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 《国语·楚语下》“若”句:至于白色美玉,是先王的玩物,算什么宝呢?) (C)用于并列短语中表示抉择,相当于“或者”。如:(12)若从践土,若从宋,亦唯命。(《左传·昭公十三年》“若”句:或者听从践土盟约,或者听从宋国,也尊重晋国的意见。) (四)语缀,用于另一字后,构成状语。如:(13)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庄子·德充符》“若”句:一会儿〔小猪〕都弃掉死母而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