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范仲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二岁而孤,母改嫁长山朱氏,他随母到朱家,改名朱说。及长,离家到南都(今河南商丘)依戚同文求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恢复范姓。晏殊荐为秘阁校理。此后8年,因敢言直谏而三上三下,先后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知州。康定元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驻守陕甘前线将近4年。庆历三年(1043)夏,西夏与宋讲和,他回朝任枢密副使。八月,升参知政事,向仁宗建议10事,施行新政。因保守派反对,罢去执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卒于徐州,谥文正公。他工于诗词散文,其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5首,善写塞上风光,为世传诵。有《范文正公集》。《宋史》有传。

104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少时贫困力学,中进士,以敢言著称。初任集庆军节度判官,仁宗天圣中任泰州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后迁大理寺丞。因晏殊推荐,任秘阁校理。旋奉命安抚江、淮,开仓赈济,奏免江东丁口盐钱。后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宝元初,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与尹洙、欧阳修等并指为“朋党”。1040年西夏攻延州,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10项整顿政事的主张,为仁宗采纳,还主张建立严密的选官任官制度,改变官员冗滥的现状,有功者升迁,无能者罢免,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法制,发展农业生产,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推行未及一年,为保守派所罢免,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所作散文,多阐述其政治主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心情。后在赴颖州 (今安徽阜阳) 途中病死。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103 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时奏“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受命安抚江、淮,开仓赈济;并奏免江东丁口盐税等。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项政治改革主张。重孝悌,认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天下之家正,然后孝悌大兴焉”(《易义》)。授《中庸》于张载,强调事物变化有一定的限度,事物的发展为渐进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Fan Zhongyan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仁宗庆历三年(1043),授参知政事,提出改革政治方案,受到保守势力阻挠。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谥文正。范仲淹与北宋诗文革新有密切关系,他的《尹师鲁河南集序》是最早概括诗文革新主张的文章。但他并未严厉斥责“时文”,所作政论杂文也杂有骈丽成分。所作名篇《岳阳楼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为人传诵。他的词也很有特色,《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阕,描写边塞风光和屯守生活,抒发报国之志,境界开阔,格调激昂,为前人词中所未有。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989—1052

北宋军事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秘阁校理及右司𫎘,政绩显著,能言敢𫎘。宝元三年(1040年),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召为陕西都转运使,未几,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采取以防为主的御夏方针,于沿边修筑寨堡,于鄜延路首倡置将教阅士卒,并招抚属羌,被羌民尊称为“龙图老子”。因御夏有方,与韩琦齐名,时称“范韩”。庆历三年(1043年),入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所主十事,其中“修武备”为于京师募兵五万,寓兵于农,以捍卫朝廷。半年后罢职,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工诗能文,其词豪放,善写边地风光与征战劳苦,传世佳作如《渔家傲》。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经济思想家,又是水利救灾专家。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出任泰州兴化县令,主持修筑捍海堤堰,防止海潮侵袭农田,世称范公堤。任苏州知府期间,主持疏通太湖人海渠道,有效治理了太湖流域的涝灾。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因力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泰州知州张纶接受范仲淹建议修建捍海堰,人称范公堤。仁宗亲政后,擢升他为右司谏。因力谏废郭后、忤宰相吕夷简而出知睦州、苏州。在苏州时,曾疏浚太湖入海水道,解除江南水灾。不久召还判国子监,迁权知开封府。景祐三年 (1036),针对时弊上 《百官图》,被指为朋党,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 (1040) 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防御西夏的侵扰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庆历三年 (1043) 入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建议严密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此举遭以夏竦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未能实现。他也被罢去执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邠州。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工于诗歌散文,《岳阳楼记》等为后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Fanzhongyan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曾任西溪盐官,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负责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向仁宗上书,提出改革的建议: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兴修水利等,史称“庆历新政”,因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后出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他的散文多富于政治内容,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抱负,为历代传诵。他的词境界开阔,苍凉悲壮,如《渔家傲·秋思》等,突破了唐五代词的绮靡风气。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进士。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时,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他提出10项政治改革方案,后因为保守派的阻挠而失败。死后,谥号 “文正”,也称范文正公。著有 《范文正公集》 26卷。
范仲淹一生致力政治改革,同时,他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提出 “国之文章,应于风化”。
他的散文、诗、词都有流传后世的名篇。尤其是他的散文忧国忧民,文风质朴,富于政治内容。代表作《岳阳楼记》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他也擅长词赋,其中 〔渔家傲〕一首,境界阔大,风格苍凉,一改唐末五代词绮丽浓艳的风气。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少贫好学,大中祥符进士。敢言直谏。曾建议泰州知州张纶修筑捍海堰,堰成,使大片沿海土地免遭水淹。宝元三年(1040年)赴任陕西经略副使,与韩琦共同改革军事,加强防务。庆历三年(1043年)擢为参知政事,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工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所作散文多体现其政治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为名句。诗词以反映边地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明快悲壮。有《范文正公集》二十九卷。参见“历史”中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大仲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庆历元年(1041)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使西夏不敢侵犯。庆历三年,授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阻挠,未能实行。被指为朋党,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西路安抚使。死于青州,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擅长古文,所作政论文忧国忧民,文风质朴,富于政治内容。代表作《岳阳楼记》,写景壮观,辞采华美,音调铿锵,构思巧妙,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他也擅长词赋,其中《渔家傲》一首,境界壮阔,风格苍凉,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别具一格。著有《范文正公文集》,通行有《四部丛刊》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任广德军司理参军、陕西经略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少有志操,贫困力学。奖掖胡瑗、孙复,并授《中庸》于张载。曾与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庆历新政”。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把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视为永恒的天理,认为“天尊地卑,道之常矣。君处上,臣处下,理之常矣。男在外,女在内,义之常矣。天地君臣男女,各得其正,常莫大焉”(《易义》。主张为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认为君王应当克己行仁,以德化民,“伸尔万邦之怀”,“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苟诚意从乎亿姓,则风化行乎八荒”(《用天下心为心赋》)。主张力行孝悌是齐家的根本,治国平天下要以齐家为先务,“将成其国,必正其家”(《易义》)。在南宋时期,范仲淹被朱熹视为理学先驱之一。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人,后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孤贫而有志操,学习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守边塞多年,抗御西夏侵扰,卓有成效。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针对时弊提出了均田赋、修武备等10条革新建议,即所谓“庆历新政”,不久失败,后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于赴颍州途中病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时主张诗文革新,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之一。斥责当时文坛流行的“词多纡秽,言不及道”的不良文风,强调“国之文章,应于风化”。他的散文、诗、词均有佳作名篇,《岳阳楼记》文情并茂,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至今传诵人口。范仲淹的诗文,虽多涉及政治怀抱,但却少干枯说教,形象鲜明,节奏明快,慷慨而悲壮。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fan zhongyan

字希文。祖居邠州(今彬县),徙居吴县(今属江苏省)。少时家贫而壮志力学,宋大中祥符(1008~1016)进士。尝谓:“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圣年间(1023~1032)任西溪(今属福建)盐官,修建捍海堰。景祐二年(1035),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次年上《百官图》议论朝政,被指为朋党,贬知饶州。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治今延安市),范氏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奏议10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庆历四年(1044)六月罢执政,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八月,以参政衔兼领天下刑法事。庆历五年(1045)正月罢参政执事,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向宋仁宗上《陈乞邠州状》《谢授知邠州表》《邠州谢上表》。见州学隘甚,士无所安,决定迁建庙学。同年十一月罢陕西四路宣抚使,改知邓州(治今河南邓县)。次年州学竣工,应太常博士王稷之请撰《邠州建学记》。皇祐四年(1052)赴颍州途中病逝徐州,终年64岁。赠兵部尚书,谥文正。邠人画像立祠,春秋祭祀。范氏工于诗词文章,《岳阳楼记》乃千古名作。邠州任上《题眉寿堂劝农诗》及邓州任上《酬邠州王通判》《邠州建学记》均被邠人世代传诵。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生二岁而孤,随母下堂,从姓朱。后以苦读登大中祥符进士,任广德司理参军,始还姓范。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边防,号令严明,威震各族,羌人呼为 “龙图老子”,夏人亦称其“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敢入侵。旋擢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卒湓文正。工词,格调苍凉悲壮,其代表作《渔家傲》 和散文《岳阳楼记》传诵千古。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天圣初年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变海水泻卤之地为良田,世称范公堤。天圣三年(1052)任大理寺丞,曾提出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宝元三年 (1040) 任陕西经略按抚(招讨) 副使,兼知延州 (今延安),整饬军队,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 (1043) 升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10项主张,被仁宗采纳,颁布全国执行,称作“庆历新政”。由于大官僚集团的强烈抵制,1045年,仁宗罢除“新政”,范仲淹也被罢免。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故。为官廉洁,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善工诗词散文,文采横溢,著有《范文正公集》。其《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言。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1015)八年进士。仁宗时,曾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陕西四路宣抚使等职。后赴颍州途中病卒。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29卷。能诗善词,兼工散文。其文以写其政治怀抱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中名句。诗词之中,以词成就为高。其词虽仅存5首,然皆为佳作。其中尤以《苏幕遮·碧云天》、《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为人称道。他以边塞题材入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风格亦开阔明健,对后世词人有一定影响。

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先邠州(今属陕西)人,后迁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生于989年,卒于1052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仁宗时官至吏部员外郎。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针对时弊提出均田赋、修武备等10条革新建议,是当时的政治革新家。他的散文、诗、词均有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文情并茂,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渔家傲》以边塞生活为题材,风格苍凉悲壮,为宋词开拓了新的领域。《全宋诗》编录其词5首。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孤,随母改嫁居山东长山朱姓,取名朱悦。苦读不辍,登大中祥符进士,始还为原姓,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晏殊荐为神阁校理,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气节,自仲淹倡之。仁宗朝,迁吏部外郎,权开封府,忤吕夷简,罢知饶州。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副夏竦经略陕西。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卒。羌人呼为龙图老子,夏人相戒不敢犯其境。旋拜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中外想望其功业。然因裁削倖滥,考核官吏,为侥倖者所不悦。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清颖州,未至,卒。仲淹著有《文正公集》20卷,别集4卷,尺牍5卷(《书录解题》)、《政府奏议》(《四库总目》等,行于世。他任职青州时,政治清明体察百姓疾苦,正直敢言,为民爱戴。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广为流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