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茅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茅坤1512—1601Mao Kun明代散文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稽勉司、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大名兵备副使。后受人中伤,落职归隐50余年。 茅坤1512—1601明散文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论文宗法唐宋,不满前后七子之“文必秦汉”,提出文须阐发“六经”。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后世“八大家”之说,即始于此。散文学司马迁、欧阳修,纵横有气势。为“唐宋派”代表作家。有《茅鹿门集》行世。 茅坤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唐宋派的主将,与唐顺之关系最密切。有《茅鹿门集》行世。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历官青阳、丹徒知县、广西兵备佥事等职。曾镇压广西瑶民的反抗。后迁大名兵备副使,尝率兵戍守倒马关,总督杨博视其营垒,叹为奇才,特荐于朝。后为同僚中伤,落职而归。时倭寇猖獗,浙江总督胡宗宪延坤入幕,共商征倭方略,又被人以“家人横于里”的罪名弹劾,遂悉心治产业,家业大起,年90而终。坤于当时文人最心折唐顺之,并通过《唐宋八大家文钞》的选评,更明确地表现了“唐宋派”对七子“文必秦汉”主张的反对和对唐宋八大家的肯定、提倡,当时《文钞》盛行海内,以至连乡里小儿无不知茅鹿门者,从而扩大了“唐宋派”的影响。论文主张体察物情,莫逆于心;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于唐、宋古文家尤其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轼。散文创作刻意规摹司马迁、欧阳修之文,不免有摹拟之迹;风格喜跌宕激射;成就在归、唐之下。有《白华楼藏稿》,但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茅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