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茯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茯苓poria渗湿利水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安骥集药方》。又称赤茯苓、茯菟、白茯苓、云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晒干用。主产云南、安徽、湖北等地。甘、淡,平。入心、脾、肺、肾经。功能渗湿利水,健脾安神。《痊骥通玄论》:“温脾和中。”《养耕集》:“补脾土,泻湿。”主治:❶小便不利,水肿胀满,与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配伍,如五苓散。 茯苓tuckahoe一种以菌核为主要利用部分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属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卧孔菌属)。学名Poria coccos(Schw.)Wolf.,别名松柏芋、茯菟、不死曲、松腴、金翁、更生。原产于中国、朝鲜和日本。茯苓的栽培始于中国,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记载了当时茯苓栽培技术,选天然的幼小茯苓为苓种,将其夹于劈开的松根中,扎紧,再将松根埋入沃土中,三年即可收获。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湖北省的罗田、英山,河南省的商城,云南省的楚雄,广西的蒙山等县是中国茯苓的著名产区。 茯苓的菌核 茯苓种植主要有段木栽培法和树蔸栽培法两种。每窖用干松木三根,长60~80厘米,约15~20公斤,削皮留筋,每窖下种苓(肉引)150克或纯培养的种木片5~6片,浅盖沙土,经年可取,每窖可收获鲜茯苓5~15公斤。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时,需将树蔸的侧根砍断,在树蔸上钻几个接种穴或劈开松根,将种苓或种木片塞进接种穴或夹在松根中,盖上沙土,经常进行管理。栽培茯苓要用干松木、苓场也要求干燥环境、要求质量较高的茯苓菌种。需深挖苓场土壤,段木接种下窖后盖土要浅。 茯苓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红松或马尾松树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茯苓Chinese tuckahoePoria cocos (Schw) Wolf,又称茯灵、松茯苓、松木薯等。多孔菌科,卧孔属。一种食、药兼用菌。菌核埋生于地下,常生长在砂质土壤向阳坡的松树根上,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新鲜时软。表面皮壳称茯苓皮,粗糙,呈瘤状皱缩,新鲜时淡黄褐或棕褐色。皮内统称茯苓肉,皮下常为淡棕色,内部白色。担子果不常见,平伏于菌核表面,或平卧于密集的菌丝体表面,初白色,老后变为淡黄白色,由许多孔管密集呈蜂巢状;孔管内壁表面发育着子实层,子实层由担子组成,无囊状体;担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有一歪尖,7.5~8μm×3~3.5μm。中国分布很广,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有大量人工栽培。菌核药用,性平,味甘,有利尿、健脾、安神等功效;还可加工制成茯苓饼等滋补食品。 茯苓菌核 茯苓生长在松树根部的寄生真菌,四川较早栽培的药用菌。又称松茯苓、茯灵。属担子菌纲多孔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含β-茯苓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等多种成分,有利尿、健脾、安神等作用。是传统的中药材,也可配制成糕点,是老年人和幼儿的滋补健脾食品。四川是茯苓主产区之一,从70年代开始家种,主产于凉山州、攀枝花市。生产不稳定,1983年产300吨,1994年产80吨。 茯苓一种菌类药材,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通常所说茯苓是指寄生在松树下的这种菌的菌核。菌核成团块状,大的有数十斤,小的如拳头。外皮薄,黑褐色,内部是白色或粉红色。除天然生长外,还可人工培植,壮族地区各地都有出产。是医药上的重要药材,性平味甘淡,能治疗水肿、惊悸、失眠、心下结痛、泄泻等症,具有镇静、去湿去瘴作用。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药用干燥菌核,为安徽四大栽培名药之一。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主产于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霍山、潜山等县。全省年收购约3660吨,出口265吨,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成为全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