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茯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茯苓poria

渗湿利水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安骥集药方》。又称赤茯苓、茯菟、白茯苓、云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晒干用。主产云南、安徽、湖北等地。甘、淡,平。入心、脾、肺、肾经。功能渗湿利水,健脾安神。《痊骥通玄论》:“温脾和中。”《养耕集》:“补脾土,泻湿。”主治:❶小便不利,水肿胀满,与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配伍,如五苓散。
❷牛泻痢症,与连翘、赤芍药、苍术、苦参、黄连等配伍,如连芍汤(《养耕集》)。
❸马脾虚,与当归、川芎、升麻、广皮、黑姜等配伍(《活兽慈舟》)。
❹牛水伤麻脚,与茯苓皮、大腹皮、花槟榔、薏苡仁、五加皮、木通等配伍(《牛医金鉴》)。牛、马18~60克;猪、羊9~18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用。本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an),含量约占干燥品的9.3%,并含多种四环三萜酸类化合物:茯苓酸(tumulosic acid)、乙酰茯苓酸(pachymic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acid)等。此外,尚含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卵磷脂、组氨酸、脂肪酶、蛋白酶、葡萄糖等。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聚糖如切断支链变为茯苓次聚糖时,对抗肿瘤则显活性。有降低血糖作用。


茯苓tuckahoe

一种以菌核为主要利用部分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属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卧孔菌属)。学名Poria coccos(Schw.)Wolf.,别名松柏芋、茯菟、不死曲、松腴、金翁、更生。原产于中国、朝鲜和日本。茯苓的栽培始于中国,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记载了当时茯苓栽培技术,选天然的幼小茯苓为苓种,将其夹于劈开的松根中,扎紧,再将松根埋入沃土中,三年即可收获。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湖北省的罗田、英山,河南省的商城,云南省的楚雄,广西的蒙山等县是中国茯苓的著名产区。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茯苓性平、味甘,利尿。茯苓聚糖经人工转化,形成羧甲基茯苓多糖,对治疗慢性肝炎有效。以茯苓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茯苓糕点是美味的滋补品和传统食品。
茯苓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幼嫩时白色、棉绒状,衰老时棕褐色,细胞壁加厚、直径2~5微米; 菌核是休眠器官和贮藏器官,形态不一,可为球圆形、椭圆形、卵圆形、扁圆形、长圆形、不规则形或板状; 重量也颇不一致,小者500克左右,最大的可达数十公斤。表面稍皱或多皱,黄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质物非糊性。子实体是繁殖器官,无柄,大小不定,平铺于菌核表面,厚度0.3~4厘米左右,初白色,老后或干后变为淡黄白色,菌管管口多角形、大小不等,蜂巢状,直径0.5~2毫米。子实层20~30微米,无囊状体;担子细棒状,14~30×6~9微米,担孢子无色,透明,表面光滑,近圆柱形或梭形或倒圆柱形,6~11×2.5~3.5(—4.5)微米,有一弯曲的嘴尖。


茯苓的菌核


茯苓种植主要有段木栽培法和树蔸栽培法两种。每窖用干松木三根,长60~80厘米,约15~20公斤,削皮留筋,每窖下种苓(肉引)150克或纯培养的种木片5~6片,浅盖沙土,经年可取,每窖可收获鲜茯苓5~15公斤。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时,需将树蔸的侧根砍断,在树蔸上钻几个接种穴或劈开松根,将种苓或种木片塞进接种穴或夹在松根中,盖上沙土,经常进行管理。栽培茯苓要用干松木、苓场也要求干燥环境、要求质量较高的茯苓菌种。需深挖苓场土壤,段木接种下窖后盖土要浅。

茯苓

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红松或马尾松树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悸。对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者,常与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相配;对湿聚生痰,痰饮头眩,心悸咳嗽,又可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
❷脾虚体倦,食少便溏。常与党参、白术、山药、莲子等相配。
❸心脾两虚,惊悸失眼。可与当归、常参、龙眼肉、酸枣仁等相配。
茯苓有赤茯苓、白茯苓、茯苓皮、茯神木之分。赤茯苓长于利水,多用于小便短赤,淋沥不畅及水肿等证;白茯苓长于健脾,主治脾虚之证;茯苓皮专门利水,多用于皮肤水肿之证;茯神木专于安神,多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之证。传统药物中还有朱茯苓,即朱砂拌茯苓,借朱砂重镇安神之功,增强茯苓安神之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正,补脾而不峻猛,兼有安神之效。对年老体弱,脾虚湿盛,痰多惊悸者,实为良药。

茯苓Chinese tuckahoe

Poria cocos (Schw) Wolf,又称茯灵、松茯苓、松木薯等。多孔菌科,卧孔属。一种食、药兼用菌。菌核埋生于地下,常生长在砂质土壤向阳坡的松树根上,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新鲜时软。表面皮壳称茯苓皮,粗糙,呈瘤状皱缩,新鲜时淡黄褐或棕褐色。皮内统称茯苓肉,皮下常为淡棕色,内部白色。担子果不常见,平伏于菌核表面,或平卧于密集的菌丝体表面,初白色,老后变为淡黄白色,由许多孔管密集呈蜂巢状;孔管内壁表面发育着子实层,子实层由担子组成,无囊状体;担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有一歪尖,7.5~8μm×3~3.5μm。中国分布很广,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有大量人工栽培。菌核药用,性平,味甘,有利尿、健脾、安神等功效;还可加工制成茯苓饼等滋补食品。

茯苓菌核

茯苓

生长在松树根部的寄生真菌,四川较早栽培的药用菌。又称松茯苓、茯灵。属担子菌纲多孔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含β-茯苓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等多种成分,有利尿、健脾、安神等作用。是传统的中药材,也可配制成糕点,是老年人和幼儿的滋补健脾食品。四川是茯苓主产区之一,从70年代开始家种,主产于凉山州、攀枝花市。生产不稳定,1983年产300吨,1994年产80吨。

茯苓

一种菌类药材,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通常所说茯苓是指寄生在松树下的这种菌的菌核。菌核成团块状,大的有数十斤,小的如拳头。外皮薄,黑褐色,内部是白色或粉红色。除天然生长外,还可人工培植,壮族地区各地都有出产。是医药上的重要药材,性平味甘淡,能治疗水肿、惊悸、失眠、心下结痛、泄泻等症,具有镇静、去湿去瘴作用。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药用干燥菌核,为安徽四大栽培名药之一。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主产于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霍山、潜山等县。全省年收购约3660吨,出口265吨,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成为全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