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荔枝果蛀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荔枝果蛀虫litchi fruit borers

蛀食荔枝和龙眼果实的蛾类害虫。主要有爻纹细蛾(细蛾科)、黑点褐卷叶蛾(小卷蛾科)、褐带长卷叶蛾(卷蛾科)、拟小黄卷叶蛾(卷蛾科)和荔枝灰蝶(灰蝶科)。均可严重蛀害荔枝和龙眼果实,影响产量和降低品质。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华南。褐带长卷叶蛾和拟小黄卷叶蛾也为害柑橘和其他经济作物。这两种卷叶蛾也通称为柑橘卷叶蛾。
爻纹细蛾 学名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过去一直被误订为“可可蛾”,并与另一种荔枝细蛾相混杂。成虫灰黑色,体长4~5毫米,翅展9~11毫米。触角丝状,为体长的两倍。前翅狭长,基2/3灰黑色,端1/3橙黄色,中部有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静止时两前翅白纹相接呈“爻”字纹,其上方有一白色横纹;翅的橙黄色端部中域缀有银白斑,近前缘处有一三角形黑斑及两个微细黑斑,后者与银白斑构成y字纹;翅的最末端有一黑色圆点。前后翅缘毛长(见图)。卵扁圆形,卵壳有不规则花纹,外被透明薄膜。末龄幼虫体长约9毫米,扁筒形,乳白色,腹足4对,位于第三、四、五和十腹节上。蛹纺锤形,淡黄色,头部上前方有刺状破茧器,触角远超过腹端。茧椭圆形,扁平,淡黄色,呈一张薄膜,附着于叶上。分布于泰国、印度、尼泊尔及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在华南为害荔枝和龙眼严重。寄主植物还有密脉蒲桃和决明。幼虫钻蛀荔枝和龙眼新梢、花穗及果实,对果实造成的危害最大。幼果期受害后落果现象普遍。成熟期受害虽多不落果,但果蒂内充塞虫粪,果实品质降低。在福州年生6~7代。多以幼虫在荔枝和龙眼花梗中越冬。如冬季天气转暖,仍能取食为害。3月下旬化蛹,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一代幼虫于6月上中旬为害龙眼嫩梢、花穗和果穗,也为害荔枝嫩梢和果实。第二代于7月上旬大量发生,蛀害将近成熟的荔枝果实,同时为害龙眼嫩梢和果实。8月上旬第三代幼虫蛀害近成熟期龙眼果实甚为严重。福建漳州年生10代,冬季无停育现象,仍陆续发蛾繁殖。通常第二至四代(早发年份至第五代)幼虫与荔枝结果期相遇,严重为害荔枝果实。4~7月,虫量逐代增大。在此期间,主要产卵在幼果和以后的成果上。卵散产于果实基部果皮裂陷处和嫩叶叶腋间。卵粒外被胶质物,幼虫孵化后即从卵的底部直接钻入果实或其他部位。为害幼果时,蛀食核的基部及果皮内层。在果实成熟期,幼虫从果蒂附近蛀入,在果蒂与核之间为害。末龄幼虫迁至叶片上,作椭圆形光亮的平茧化蛹。在果季以外时期,幼虫钻蛀幼嫩的枝梗和花穗,造成枝梗枯干,花穗先端枯萎。应控梢,抑制冬梢; 采用杀虫脒、杀虫双或其他长效药物,在荔枝雌花谢后半个月喷洒1次,以后根据成虫始盛期的预测施药,进行防治。注意保护幼虫寄生蜂——甲腹茧蜂Chelonus spp.等。


爻纹细蛾


黑点褐卷叶蛾 学名 Cryptophlebia ombrodeltaLower。分布于日本、印度、大洋洲及中国华北和华南。成虫暗褐色,体长6.5~7.5毫米,翅展16~23毫米。雄虫前翅后缘有一个三角形黑色斑纹,外镶灰白色边;雄虫前翅后缘具深褐色纵带。幼虫背面粉红色,有灰色毛片。5月间幼虫大量为害早熟种荔枝。初孵幼虫先在果实表面稍有下陷部分咬食表皮。第二龄以后幼虫蛀入果中食害果核。蛀孔外有小颗粒状褐色虫粪。被害果腐烂或脱落,末龄幼虫留在蛀果内,或离果到其他场所,作椭圆形紧密的茧化蛹。茧表面常有褐色虫粪附着。5月下旬至6月下旬羽化。成虫具趋光性。在果内化蛹者,羽化时蛹壳半露于果外。幼虫也能蛀害幼嫩枝梗。7月以后甚少发现为害荔枝,8、9 月常见为害杨桃果实。在此虫大批羽化后,可根据虫情喷洒敌百虫;蛾产卵期内释放赤眼蜂,控制卷叶蛾类果蛀虫为害。
荔枝灰蝶 学名Deudorix epijarbas Moore。雄蝶体长约12毫米,翅展约26毫米,前翅边缘黑褐色,中部红色,后翅大部分红色,雌蝶较雄蝶略大,灰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16毫米,略扁,淡黄色,后胸及腹部1、2、6节灰黑色,后端斜截。华南年生3~4代。以幼虫在树干洞穴或裂缝内越冬,5月开始发生为害。成虫昼出。幼虫蛀食果核。一只幼虫能蛀食多个果实,夜间转果为害。被害果常不脱落,果面有较大蛀孔,孔口常清晰不留虫粪。末龄幼虫脱果转移到树干裂缝等处化蛹。可结合疏花疏果,捕杀剔除害虫,5月虫害初发期根据虫情,喷洒敌百虫药液。
褐带长卷叶蛾和拟小黄卷叶蛾的发生与防治,与柑橘卷叶蛾相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