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莱子侯刻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莱子侯刻石西汉。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刻。据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去边纹,高汉尺一尺五寸三分,广二尺二寸七分。”石原在山东省邹县卧虎山下,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王仲磊最早发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移置邹县孟庙斋宿房,道光年间移致严堂,现存启圣殿,嵌于新筑壁墙中。《莱子侯刻石》隶书,7行,行5字,行间有直界,右侧刻颜逢甲、孙生客等人题记三行。铭文记莱子侯赡族封田勒石戒孙之事。亦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此刻石点画丰筋力满,毫端犀利,结体秀劲古茂,字形扁平,以横笔取势,从而贴切了行间的意趣,增强了刻石的整体装饰效果。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虽不能如孔庙五凤二年刻石之高超浑古,要亦遥相辉映。为西汉隶书之佳品。”杨守敬《平碑记》云:“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莱子侯刻石又名《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十三日刻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颜逢甲、孙生容等得于邹县城西南50里的卧虎山麓,并移入邹县孟庙。刻石高60.5厘米,宽80.5厘米,厚46厘米。文7行,行5字,行有直线界格,隶书,阴刻。内容系莱子侯为宗支之人封墓或封域,对子孙的告戒。书法苍劲简质,极具风骨。刻石右侧有颜逢甲等题记三行。因西汉刻石极少,历来极受珍视,屡见著录。刻石真伪存有异议,“莱”字亦有释“”、“葉”、“業”字者。原石保存完好,现藏邹县文物保管所。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