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藏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藏书

(明)李贽撰。68卷。论述自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800余人,多取材于正史、《通鉴》。有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通行。

藏书

亦称《李氏藏书》。明李贽著。共六十八卷。自称“此书但可自治,不可示人”,“吾姑书之而姑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下有知我者”。故名。以纪传体论战国至元代的历史人物约800人。批评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中华书局1959年有点校本。

藏书

明李贽著。凡世纪8卷,列传60卷。为传记体的史评著作。该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对由战国至元朝的一千多年历史作了重新评说。提出是非无定质的观点。“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认为是非之评价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同上书)。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同上书)。强调树立独立人格,把自作主宰视为善人的标志,认为人“生来便自不肯依人脚迹”(《孟轲》)是善的表现。在君德、臣德的评价标准方面,书中亦一改传统的敬天忠君的观念,而强调“安养斯民”为君臣之本。“夫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尔”(《田齐》)。“民得安养而后君之责始塞。”(《冯道》)在社会人生方面,则认为“人必有私”乃是“自然之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指斥理学家的“无私之说”,“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只乱聪耳,不足采也”(同上书)。书中还以骇俗之论,对冯道、陈胜、卓文君等历史人物作了反叛封建传统伦理的新评价。该书初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出版。

《藏书》

68卷。传述战国至元末人物约八百人。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1962年重印,全4册。

藏书

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李贽事迹详见《九正易因》。是书记述战国至元史事,纪传体裁,纪传之中,又各立名目。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均勿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又安能已。”表现出作者反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因而是书受到封建史学家的指责。有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本和崇祯年间刻本。又有中华书局标点铅印本。

《藏书》

经传体历史论著。明末思想家李贽(1527~1602)著,共68卷。作者披阅史书,独立思考,作纪传体史论,叙及战国至元末历史人物约800人。又作《续藏书》27卷,叙及明初至明神宗以前历史人物约400人。这两部书对历史人物作了与传统见解不同的评价。自称“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遂取名《藏书》,实为向封建传统势力作斗争的策略。这两部书并未藏起,而是由书坊刊行于世。书出,被封建统治者查禁,但禁愈严,传愈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