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藏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藏族藏族人口为459.3万人。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几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藏文是公元7世纪时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 028 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4593330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的各自治州、县。使用藏语,分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字母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的拼音文字。自称蕃,另有堆巴、安多哇、嘉戎哇等自称。发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近年来曾陆续在聂木拉、林芝等地发现旧石器、新石器遗址。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引进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对西北、西南藏族地区除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外,还承袭元朝土司制度管理; 西藏地区设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又先后在藏族地区分封三大法王和五个王爵。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了喇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并任命驻藏大臣会同地方办理西藏行政事务。民国历届政府都在中央设有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西藏基本上属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主要有制革、织氆氇、银器、木器等。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典籍著述甚丰。除藏文大藏经外,还有历史、文学、医学、历算等著述。普遍信奉喇嘛教。有天葬习俗。195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先人为唐时的吐蕃。9世纪后半期,吐蕃王室为争位分裂内讧,诸属部相继叛离,加之奴隶平民大起义连绵不断,吐蕃王朝灭亡。自此,吐蕃长期分裂,奴隶制的统治被彻底瓦解,代之以封建割据局面。当时中原地区处于五代及两宋期间,对藏族地区仍统称之为吐蕃,只是在名前冠以所部驻地,如凉州吐蕃 (甘肃六谷部)、邈川吐蕃 (青海唃厮罗部)。北宋对那些积极与宋通贡互市的族部称为 “熟番”,而对吐蕃腹地各族部则称之为“生番”。元代藏族各聚居地区:一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今甘肃、青海及四川省西北部的藏族地区;二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今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三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乌思(前藏)、藏(后藏)、阿里地区。元朝还在乌思、藏地区分封十三个万户,由中央和帝师分发圣旨、法旨;赐予印信及封地文书;蠲免灾年赋税;发放赈济粮银;整修道路,设立驿站;从而使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藏族为汉语称谓,其自称为“蕃”。阿里地区的藏人自称“兑巴”,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的藏人自称为“康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于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 “安多娃”。“巴”、“娃”,藏语意为“人”。藏族男子盘发于头顶,女子梳发辫披于肩,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缀以饰物。其内衣袖长襟短,男穿裤,女系裙,外罩肥袖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其主食为糌粑或牛、羊肉,喜饮酥油茶,僧尼可食肉。牧民住帐篷,农区住用石块或夯土筑墙建成的平顶房。交通工具为牦牛或牛皮船、独木舟。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僧人均可结婚。十月二十五日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逝世日,寺院僧尼诵经集会纪念。藏历正月元旦是一年中最重要节日,这一天盛装互相拜年。释迦牟尼成佛及文成公主入藏为四月十五日,民间有各种纪念活动。七月,农民背负经卷绕行田垅,祈求丰收。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则献哈达。 藏族zangzu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悠久和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仰喇嘛教,也称藏传佛教。藏族男人戴着有舌的毡帽,身穿长袍,斜开衣襟,腰间系一长带,一只衣袖挂在身边,脚穿长统皮靴;女人身穿长袍,外套长背心,腰间系一条五彩横条的围裙。藏族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主要食物是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喜爱音乐和舞蹈;对人表示敬意时献上哈达。 藏族Zangzu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族自治州、县。人口约459万人(1990年)。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蕃”。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川西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娃”。统称“蕃巴”。“巴”、“娃”在藏语中意为“人”。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后逐渐向外扩展,目前分布范围几乎遍及整个青藏高原.其面积之大,在全国各少数民族中首居一指。长期以来,藏族人民养成了对海拔4 000米左右的高原环境的独特适应性,因此与其他民族混居的情况比较少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外地区的藏族人数极少。藏族使用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通用的藏文为拼音文字。佛教很早就传入了藏族居住地区,在其传播和发展中,吸收了某些土著信仰和仪式,渗透到人民生活(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藏族男女都梳辫,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穿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大部分地区的藏民不吃飞禽和游鱼。住房多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三层,平顶多窗。交通运输主要使用有“高原之舟”称号的牦牛。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藏历正月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男女盛装互相拜年。悠久灿烂的藏族文化为祖国文明做出了贡献。藏族诗歌、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地理、医学等专著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藏族书法、绘画技艺高超,医药、历算自成一格。藏族还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创始于明代的藏剧深受群众欢迎。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累计高达13层,金碧辉煌,与山势浑然一体,妙造自然。广大藏族人民已经或正在逐步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口为3870068人(1982年)。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创制。发源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属汉代西羌人一支。唐初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定都逻婆(今拉萨),始制定藏文、藏历,以及法律和度量衡,建立了吐蕃奴隶制王朝,引进唐朝文化,传入了佛教。9世纪,吐蕃王室内讧分裂。元朝设宣政院,明朝设行都指挥使司,清朝设理藩院掌管西藏事务。中华民国时期设蒙藏事务机构,继承历朝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兼营手工业。信奉喇嘛教,有悠久的文化。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戴呢帽,内衣袖长襟短,着长袖圆领、右开襟长袍。主食糌粑,喜饮酥油茶,牧区食牛羊肉为主。通行天葬。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奉献丝织长巾,称哈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藏地区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沿袭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生产力水平很低。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17条协议。1950年起先后成立了十几个自治地方。西藏自治区经过民主改革,废除封建特权,发展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文教卫生事业也迅速发展。 藏族zɑnɡzu境内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据2002年统计,咸阳市有藏民1815人,主要分布于渭城区。以西藏民族学院的学生人数最多。1957年3月,中央决定由西藏在内地办学。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时,来咸阳的藏族师生达4131人,其中学生3415人,教职工716人(内有部分汉族),这是咸阳历史上藏族人口最集中的时期。另外还有个别藏民因婚娶婚嫁、工作调动来咸阳,插花居住在旬邑、长武、三原、泾阳县及兴平市和秦都区。 藏族四川少数民族之一。自称 “博” 或 “博巴”。主要聚居在川西横断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盐源、宝兴、石棉、平武等县也居住有一些藏族。藏族人口1087510人 (1990年)。因居住地不同,又有不同称谓。川西北藏族牧区自称 “安多哇”,四川西部藏族自称 “康巴”,阿坝南部和甘孜东部的部分农区藏族自称“哥邻”或“嘉戎哇”。今四川藏区有旧、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存。汉代在今阿坝地区有冉、駹等部落,今甘孜州南部有白狼等部落,今平武县境有白马部落。六七世纪又演化为 “西山八国”诸部。7世纪西藏山南的雅隆部落壮大,建吐蕃政权,并向东扩展,四川西部诸羌部落逐步与之融合。此时四川藏区进入奴隶制社会。10世纪~13世纪逐步封建化。元、明、清三朝,四川藏区分别受中央王朝分封的土司统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藏区大规模推行 “改土归流”,但清朝的迅速崩溃,流官制度未能巩固,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被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土司、头人和上层喇嘛是统治者,农奴被称为 “差巴” 和 “科巴”。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藏区达一年多时间,建立“博巴” 自治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1个自治州,与羌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1个自治县,20个藏族乡。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操康、安多方言及嘉戎语。藏文是7世纪时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拼音文字,迄今普遍使用。信仰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佛教传入之前,流行 “本教”,即崇信多神的原始宗教。7世纪上半叶,佛教传入统治阶层。12世纪已经建立的喇嘛教宁玛 (红教)、萨迦 (花教)、噶举 (白教) 等教派由西藏传入四川藏区。此后格鲁派 (黄教) 逐渐传入四川藏区并取得优势。藏文典籍丰富。德格印经院著称于世。有传统的藏戏、锅庄舞、巴塘弦子、热巴舞。建筑、绘画、雕塑、服饰有独特的技巧和风格。以青稞为主食,制成 “糌粑”,喝酥油茶,或以牛、羊肉和乳酪佐食。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有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节日与宗教相关,主要有藏历年、转山会、燃灯节。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藏区水利、林产、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藏族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的部分地区。3,870,068人(1982年)。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至今通用。信仰喇嘛教。解放前,大部分藏族地区保持着贵族僧侣联合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主经济。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使用铁制铧、锄、镰等农具,耕作粗放,产量很低。牧区辽阔,采季轮放。1959年平息了西藏一小撮上层反动分子发动的叛乱,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目前已建立了1个自治区、9个自治州和2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哈萨克族联合建立了1个自治州。 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593330人。自称“博巴”或“兑巴”、“藏巴”、“卫巴”、“康巴”、“安多哇”等。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和安多三种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创制而成,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早期信仰本教,现大都信仰藏传佛教。经济以高原畜牧业和高原农业为主,牲畜和农作物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青稞、小麦等,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服饰以袍服为主,宽松肥大,袍、帽、靴等均多用皮毛或毛织的氆氇制成。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农民住用石块或夯土筑墙盖成的平顶房。主要节日有藏历年、花灯节、雪顿节、望果节、林卡节等。文学、艺术、医学等均极具特色,享有盛名。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且很早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紧密联系,有过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藏族自称“博巴”,少数又称“堆巴”、“安多哇”、“嘉戎哇”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等省的 部分地 区。3,870,068人(1982年)。操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使用藏文。多信喇嘛教。文化遗产丰富。远古时聚居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在聂拉木、那曲、林芝、昌都等地区考古发现中, 曾发现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据藏文文献载, 西藏山南地区最早由氏族成员组成称为“博”的六牦牛部,在《后汉书·西羌传》中,称为发羌。六世纪, 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王), 建成自称为“博” 的奴隶制王朝。七世纪初, 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641年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曾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710年赞普墀德祖赞又与唐金城公主联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 有了很大发展。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明朝对西北、西南藏族地区除设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外,还承袭元朝土司制度管理;西藏地区设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又先后在藏族地区分封三大法王和五个王 爵。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务。对西藏地区, 正式册封了喇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并任命驻藏大臣(1728年)会同地方办理西藏行政事务。民国历届政府都在中央设有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1934年, 国民党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 是中央派驻地方的专门机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势力侵入, 藏族社会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团结互助关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 在阿坝、甘孜等藏族地区曾建立过革命政权,播下革命种籽。解放前, 大部分藏族地区保持着贵族僧侣联合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 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主经济。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使用铁制铧、锄、镰等农具, 并用青杠等木料的砍削农具,耕作粗放、产量很低。牧区辽阔,采季轮放、不备冬草和搭修棚圈。遇灾害只求神, 造成生产无保证。1959年平息了西藏一小撮上层反动分子发动的叛乱。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 废除了农奴制度。到目前为止, 藏族地区已建立了一个自治区、九个自治州和两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哈萨克族联合建立了一个自治州。又适时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4省的自治州、自治县,人口为5416021人(2000),其中男2697807人,女271821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33人,大学本科18315人,大学专科45702人,中专119504人,高中81366人,初中369913人,小学1685203人,扫盲班290956人,未上过学2179449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51303人,采掘业928人,制造业493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60人,建筑业1018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93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54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819人,金融、保险业820人,房地产业35人,社会服务业177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076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8511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3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0360人,其他行业412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906人,专业技术人员15382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288人,商业、服务业人员7311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52248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476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213人。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前期,字体分有头字(楷体)和无头字(草体)2种,有4个元间符号和30个辅间字母。藏族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如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历史名著《西藏王统记》、诗史传说《文成公主》以及著名的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等。藏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系绵羊、山羊、牦牛、犏牛是西藏的特产。农业以青稞为主,也种植小麦、豌豆、蚕豆等4种农作物。人死后通行天葬,也称鸟葬。最隆重节日是藏历年。 藏族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境内的少数民族。沿黄地区现有人口 128.37万人(1990年)。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从而得名 “博” ,农民自称 “博巴” ,牧民自称 “卓巴” 。在古代汉文史籍中有 “吐蕃” 、“西蕃” 、“乌斯藏” 等名称,“西藏”一称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其族称由此而来,先民自古以来就在青藏高原上生息繁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邻近的一些民族,逐渐发展壮大。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一般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方言。藏文创制、使用于7世纪,其字体有楷书、行书和草书3种。藏文史籍卷帙浩繁,其数量在中国居第二位,仅次于汉文。甘青地区气候寒冷、干燥,但有黄河较好的灌溉条件,具有高原农业与畜牧业混合的特点。农区主要食品是糌粑,饮料有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以肉和奶制品为主,喜吃风干的牛羊肉。藏北佳肴有 “三珍” ,即 “虫草雪鸡” 、“蘑菇炖羊” 和 “蕨麻稀饭” 。藏服为大襟袍式,左襟大,右襟小,男服系以腰带,女服系以纽扣。献哈达是重要的交际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俗。本族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是中国惟一奉行政教合一的民族,也是惟一全民族一直信仰一个宗教的民族。受宗教影响,禁忌杀生,忌食奇蹄类畜肉,许多地方不吃飞禽、蛋类和鱼。人死通行天葬,但有地位的活佛、喇嘛则行火葬;对乞丐、暴病死者,则投尸河流,认为永不复返; 对于死刑和凶杀者,则行土葬,认为永堕地下不得转生。藏历年即洛萨节,汉称新年,是藏历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春节相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