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蜻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蜻蜓qingting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一般体型较䗓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Aeschna melanictera),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Aeschnophlebia anisoptera)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Pantala flavescens)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Pseudothemis zonata)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Qing ting蜻蜒目昆虫。头大灵活,复眼大几乎左右相邻,具刚毛状触角,咀嚼式口器。两对膜翅,翅痣发达,静止时两翅平展,胸足小适于攀援。腹部细长。半变态,成虫将卵产于水中,稚虫为水虿,捕食孑孓等,亦为害鱼苗。蜻蜒善飞,前、后翅可独立扇动以调整运动方向和速度,并在飞行中准确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如蚊、蝇、飞虱等。大型种类还可入药,治疗百日咳、咽喉肿痛等症。常见的有红蜻、黄蜻和大蜒等。 蜻蜓Anisopter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差翅亚目的统称。较大的一类有益昆虫。体较粗壮,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半球形,能灵活转动,有大复眼1对,几乎占头部1/2,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单眼3个,视觉极为灵敏;触角1对,细而短小;口器较大;胸部肌肉发达,有助于飞行,上面有翅2对,薄而透明,后翅略宽于前翅,在前外缘各有1个长方形翅痣,有防止翅折伤的功能。休息时,翅平伸在背部。下面有足3对,上有钩刺,飞行时弯曲在口下,可帮助捕食蚊、蝇、蛾、蝶等害虫。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飞7~10米,能连续飞行50多公里。既能向前飞,又能向后飞,也可突然回转,或直入高空。腹部细长,有明显的分节。雌雄蜻蜓可在空中交尾,雌蜻蜓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把卵“点”在水中,也有的把腹部插在浅水中,在水底产卵。由于蜻蜓是益虫,不宜捕捉。老年人如为了调查和了解一下当地蜻蜓的种类、生活习性和它的稚虫水虿(俗称水蝎子)在水中生活的情况,可以适当将每一种采集2~3只制成针插标本,放在标本盒中保存,用来教育青少年如何识别益虫和保护益虫。年年累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蜻蜓标本,也能给老年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蜻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