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裘皮衣。《说文》: “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寒冷地区多穿裘。《后汉书·段颎列传》载,东汉建宁二年(169),段颎击败羌人,获大批物资,其中就有裘。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宾老胡尘,衣裘脆边风。”裘有多种。用狐皮者称狐裘,较名贵,多为统治者、富人穿戴。《诗·豳风·七月》: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西京杂记》: “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上时服此裘以听朝。”这是更为高贵的一种。 裘qiú❶皮衣,以兽皮制成的外衣。甲骨文、金文字形相同,像皮衣毳毛在外,皮革在里之形。商周时“裘”已经成为贵族阶级所穿的服饰,根据地位的高低选用不同皮料和装饰。如天子用狐白裘,诸侯用狐黄裘,卿大夫用狐青裘,士人用羔裘,庶人用犬羊之裘等。又《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唐孔颖达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又《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淮南子·俶真训》:“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燠有余于身也。”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裘,《黄帝出军决》曰:‘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然则彼时已有裘之名。《说文》曰:‘裘,皮衣。’盖上古衣毛冒皮之遗象也。”《大金国志》卷三九:“至于衣服……以布之粗细为别。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人春夏多以纻、丝、绵、绸为衫裳,亦间用细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絁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清汪汲《事物原会·裘》:“《物原》:‘伏羲作裘。’田俅子曰:‘少昊氏都于曲阜,鞬鞮毛人献其羽裘。’” 裘古代皮毛服装。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明代宋应星 《天工开物》)。古时服裘,毛露在外,即 《说文》说的“古者衣裘,故以毛为表”。因毛在外,易于磨损,后渐变为加着外衣;为使裘毛外露显得美观,又有衣裼(xī)的习惯。裼较裘短,类似今之罩衣,是一种袒开外衣而露见其裘面一部分的穿法,也即《礼记》中说的“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迎宾时,外加的裼衣必须与裘毛颜色相配,否则会认为不敬。朝会时,还须另加朝服于外。裘依兽皮的不同,有狐裘、貂裘、羊裘、鹿裘等,其中狐裘、貂裘等较为贵重,故服裘也有等级规定。如帝王用狐白裘、黼裘;诸侯用狐黄裘;大夫用狐青裘;右侍用虎裘,左侍用狼裘,士用羔裘;庶人衣犬羊之裘; 祀天用大裘 (黑羊羔裘)。 裘古人御寒的皮衣。其毛外向,与今翻毛皮袄相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