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游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游记元末明初杨讷的杂剧剧本。此剧共6本24折,写民间传说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出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略有不同。第一本叙玄奘身世及西天取经缘起。第二本写取经前的准备工作。第三本写唐僧收孙悟空为弟子及孙悟空降伏沙和尚,唐僧收其为徒弟。第四本叙孙悟空捉住八戒,唐僧收之为徒。第五本叙唐僧师徒经女人国,过火焰山的事。第六本写唐僧一行到了佛国,参禅问道及取经之后,行者、沙和尚、八戒在西天圆寂; 唐僧回长安后复归西天正果朝元。 西游记明吴承恩的长篇小说。全书100回。所叙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由历史上真人真事与民间传说糅合演化而成。其内容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1回到第7回,写孙悟空的出生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第二部分,从第8回到第12回,写唐僧的出身和取经缘起; 第三部分,从第13回到第100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历程,这个历程由41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展现取经过程中的种种艰险磨难,在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中,孙悟空尤其表现了嫉恶如仇、坚韧不拔和顽强乐观的精神。这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 西游记❶长篇小说。明吴承恩(1500?—1582?)撰。二十卷一百回。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人。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以文才名于乡里。然仕途不利,嘉靖中补岁贡生,嘉靖末任浙江长兴县丞。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著有《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此编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造而写成,是一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的巨著。第一至第七回,叙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宫故事。第八至第十二回,叙唐僧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等故事,交代取经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由四十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组成,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捉怪,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自己亦成“正果”。全书深刻刻画出孙悟空神通广大,蔑视皇权、等级制度,敢于反抗的英雄性格和叛逆精神。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格。小说通过神话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曲折,唐僧师徒四人形象具有鲜明个性,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活泼流利,富于幽默诙谐情趣,艺术成就很高。是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在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见明刊本有两个系统:一为华阳洞天主人校本,二十卷一百回。包括三本:明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间题“金陵荣寿堂”,北京图书馆、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藏;明万历间闽书林杨闽斋刊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本, 日本帝国图书馆藏。一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一百回不分卷。有明刊大字本,首袁韫玉序,似为苏州刻本, 日本内阁文库,广岛浅野图书馆藏。明金陵大业堂重刊本,缺第一、第二两回。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后多次印刷,一九八○年重排,为今之通行本。 314 西游记长篇神话小说,明代吴承恩作。它以唐太宗时僧人玄奘独自去天竺 (今印度)取经之事为题材,广取前人传说、平话及戏曲,并熔铸进明末现实生活的内容,经作家创造性艺术劳动而完成。有人认为此书内容还受有印度文学的影响,神猴孙悟空的形象便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猴王哈奴曼相关。全书共一百回,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前7回)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其余各回)写唐僧身世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皈依佛门后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它构思奇幻,描写生动,寄寓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也影射讽刺了黑暗腐败的社会情状。它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神猴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其神话题材、神话形象,不仅对当时及后世的小说、戏曲创作有很大影响,对明末清初的诗文创作也有一定影响。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象宫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今世通行本即以此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整理而成。 074 西游记2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1983—1988年摄制,戴英录、邹忆青根据吴承恩同名小说改编,导演杨洁,主演六小龄童(章金莱)、马德华、许少华、阎怀礼。该剧讲述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表达了对神权、王权的嘲笑和蔑视,寄托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着意突出了不畏权势的抗争精神和不畏险阻的进取精神,将较多的社会文化历史内涵和较强的观赏价值结合起来。在艺术上充分地利用电视特技,神话效果体现较好,美工、服装、化妆出色,演员表演既有神化的夸张,又有现实的依据。获第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最佳男主角奖。 《西游记》xiyouji明代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作。《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关于唐僧取经、神猴得道以及神魔斗争的种种故事,自唐代开始,民间即有流传。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取经故事的主人公由玄奘变为猴王。到了元代,取经故事已经基本定型,元末明初曾有过一部类似平话的《西游记》。金元时期的戏曲中也有一些以取经故事为内容的作品。吴承恩的《西游记》正是根据长期以来有关的民间故事以及话本、戏剧创作而成的。 西游记明代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作。《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关于唐僧取经、神猴得道以及神魔斗争的种种故事,自唐代开始,民间即有流传。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取经故事的主人公由玄奘变为猴王。到了元代,取经故事已经基本定型,元末明初曾有过一部类似平话的《西游记》。金元时期的戏曲中也有一些以取经故事为内容的作品。吴承恩的《西游记》正是根据长期以来有关的民间故事以及话本、戏剧创作而成的。该篇主要是叙述孙悟空大闹天空和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虽然写的是传统神魔故事,却是借神魔故事批判现实,“有鉴戒寓焉”。作者热情地歌颂了孙悟空自由不羁、不畏权势、勇于反抗的精神,表现了人民的愿望以及新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小说又借天宫神权的腐朽、玉帝的昏庸无能,以及妖魔鬼怪的阴险凶恶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指出的那样,《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吴承恩(约1500—约1582)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涟水,后徙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自幼聪明好学,喜爱神话故事,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以文著名于乡里,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到四十三岁时才考中贡生;五十四岁时,授长兴县丞,后因与长官意见不和,即罢归故乡。晚年绝意仕途,闭门著述。传世作品有著名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射阳先生存稿》。另有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禹鼎记》,已佚。 《西游记》明代长篇小说。100回。吴承恩作。《西游记》所述唐僧取经事,有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本。唐太宗时和尚玄奘从长安出发只身赴印度取经,历尽千难万险近20年才返回长安,带回佛经600多部。他曾口述西行见闻,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其弟子慧立、彦惊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已加入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此后取经故事广泛流传,不断被加工润色,唐人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中的取经故事已近神话。南宋时刊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初具《西游记》故事轮廓,猴行者取代唐僧成为取经主角。《永乐大典》和朝鲜《朴通事谚解》中引述的《西游记平话》片断在情节结构上已与吴著《西游记》非常接近,这部至迟到明初出现的《西游记平话》很可能是吴承恩创作的直接底本。唐僧取经故事在宋元就已搬上舞台,金院本《唐三藏》和元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佚。元末明初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杨讷杂剧《西游记》情节与吴著《西游记》有相似处。吴承恩在前代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融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写成这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全书分三部分。第一回到第7回写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空的故事。第8回到12回写唐僧身世和取经缘由。第13回到100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历程。孙悟空是全书的中心人物,取经仅具象征意义,孙悟空降妖除怪则成了主要内容。前七回中的孙悟空是个叛逆的形象。他蔑视天庭、神通广大、敢于造反。作者对他反抗传统、反抗权威、渺视等级制度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作了大胆热情的歌颂。被唐僧收为徒弟之后,他虽不犯上作乱,却仍是一位积极乐观、勇敢刚毅的战斗者。他正直、天真、机智、幽默,见恶务除,除恶务尽,善于斗争又无所畏惧,在被师父师弟误解时,又能宽厚忍让、委曲求全,这一形象凝聚着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寄托着人民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势力和征服自然力的理想。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形象也各具特色,栩栩如生。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神性、人性和动物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师徒四人的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道。《西游记》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极为丰富、自由的艺术想像力,创造出魅力无穷、神奇瑰丽的神话幻想世界,又有高度的真实性,寄寓了对当时社会现实、封建统治机构、社会恶势力和世态人情的讽刺批判。其语言流利明快,尤其是人物对话极富个性,孙悟空、猪八戒等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诙谐幽默的艺术情趣,使全书散发着强烈的喜剧气氛。《西游记》是古代神魔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对后代小说、戏曲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最早刊本是明万历世德堂《新刻出象言极大字西游记》。明崇祯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100回,清代有康熙本《西游真诠》,乾隆本《新说西游记》等。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较完备。 西游记长篇小说。明吴承恩作。一百回。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及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闯龙宫、搅地府、大闹天宫,此后写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历81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的故事。小说把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歌颂了孙悟空大无畏的精神和战无不胜的本领,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白骨精、铁扇公主等众多的生动艺术形象。文笔诙谐,情节丰富,规模宏伟,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神奇浪漫的色彩,艺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本、1961年本。 西游记长篇神话小说。100回。明吴承恩作。该书是吴承恩几十年创作的结晶,他在历代民间传说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改造而写成的巨作。全书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前7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8回至第12回写唐僧身世、魏征斩龙、太宗游地府故事,交代取经缘由;第13回至第100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和妖魔作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自己也成了“正果”。该书借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了明代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看法。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形成了幽默与讽刺相结合的艺术特点,打破了明代前期小说创作的沉寂局面,为明代中叶以后小说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该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施展极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放纵自由,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活动有广阔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辉的神话英雄,还塑造了猪八戒、唐僧两个艺术典型,巧妙地把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该书语言生动流利,尤其是人物对话,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烈的生活气息。该书是古代神魔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对后代小说、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民间流传甚广。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本,近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西游记明代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全书100回,以唐代贞观初年玄奘到印度取经故事为根据,在宋元间话本小说《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和元末杂剧《西游记》基础上改写而成。其伦理思想主要有:(一)赞扬反对封建专制压迫的叛逆精神。孙行者悟空蔑视天宫皇权,冲击天庭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自封“齐天大圣”,喊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把十万天兵打得望风而逃。这种叛逆行为在《西游记》中得到了肯定。其实质是对封建朝廷的对抗和挑践。(二)歌颂百折不挠、永远向前的进取精神和不怕邪恶势力,战胜穷山恶水的英雄气概。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充满险恶,既有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阻拦,又有妖魔鬼怪的干扰。而妖怪的凶残、淫荡、奸诈、掠夺行为又不过是人间邪恶的曲折表现。孙悟空等毫不留情地消灭这些残民虐物的精怪,展示了道德领域中善战胜恶的方向。(三)在肯定佛教的某些教义的同时,批判了佛、道思想。作者借猪八戒之口说:“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唐僧到达西天后,被如来手下两位侍者阿傩、伽叶勒索“人事”。尽管孙悟空口头上不忘“修成正果”,唐僧“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对妖精大讲“恕道”,但妖怪并不放过他们,甚至要吃唐僧肉。所以只有予以消灭,才能谈得上取经。这就批判了忍辱、持戒、不杀生等宗教教条。书中着重揭露了道教的罪恶。取经路上经过的九个国度,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笼罩着一种不祥气氛,主要原因是国君尊奉道教,宠信道士;道士地位显赫,无恶不作。这曲折地反映了明世宗崇信道教,沉迷道术所造成的危害。但整个作品对宗教批判揭露是有限的。不仅如此,许多地方还宣扬了佛法无边、九九归真、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命运论等宗教思想。孙悟空叛逆行为又为头上的紧箍咒所约束,尽管有反抗精神,但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 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明吴承恩(约1500—1582)撰。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出生在一个由“两世学官”而没落为商的家庭里,幼年时即“以文鸣于淮”,但在科举中屡次受挫,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四十多岁时,才得补岁贡生。以后除做过短期的浙江长兴县丞外,大部分时间过着卖文自给的清贫生活。晚年更绝意仕进,专心著书。他认识到黑暗时代“国史非余敢议”,便寻找一条借神怪故事来表达对现实不满和对清明政治理想的创作道路。所编《禹鼎志》一书(已佚)序言中说明,言鬼神志怪,“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诗文集有《射阳先生存稿》,另编有词集《花草新编》。长篇神怪小说《西游记》是他的代表作品,叙唐朝初年名僧玄奘不避艰难险阻西行取经的故事。唐僧取经事为历史实有,后来他的传奇经历被门徒记录下来,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已经具有了一些神异和传奇色彩。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中,逐渐离开史实而神话化。南宋时的话本小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中开始有了猴行者和深沙神形象。元代一部失传的题名《西游记》的话本,从《永乐大典》保留断片看,有一段“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文字。另外,杂剧中也有演西游故事的曲目。吴承恩就是在这些传说、话本与杂剧的基础上,写成了内容丰富的小说《西游记》,将长久流传的取经神话故事集大成,并熔入作者的现实感受,曲折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全书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回至第七回,从孙悟空的出世、大闹天宫写到被佛祖如来降服压于五指山下,是全书序曲,集中表现了孙悟空敢与天庭对抗、蔑视一切权威、戏弄诸神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充满乐观情调。第二部分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叙述唐僧出世及取经缘起,是“大闹天宫”故事向“西天取经”故事的过渡。第三部分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叙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经历种种磨难西行取经的全过程,这是全书主要部分。这部分通过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一路上降妖除怪的斗争,揭露了化身为妖魔的各种邪恶势力,表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和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该书借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曲折反映了明代中叶社会现实的腐败黑暗,借孙悟空蔑视神界权威的独往独来暗寓反抗和批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具有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全书结构恢宏,想象奇幻,创造出许多瑰丽神异的场面景观,情节曲折动人。唐僧师徒四众的形象塑造鲜明生动。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极具艺术魅力,他们既具有神的法力,能腾云驾雾,变化多端,又具有猴和猪的动物习性,还分别体现了人的不同个性,广为历代读者所喜爱。该书口语化的叙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语调,于活泼轻松之中偶出讽刺机锋,令人解颐;又穿插以细致生动的描写,间杂典雅的诗词,明白晓畅而又耐人寻味。总之,该书将西游故事集于大成,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一座高峰,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齐名的小说经典名著,影响极为深远。该书今存最早的二十卷百回刻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华阳洞天主人校。时距吴承恩去世不过十年,虽不一定是最初刻本,但在目前所见刻本中是最早的,较接近原刊本。属于“华阳洞天主人校”本的明刊本还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闽书林杨闽斋刊本和明刊扁字本。另一种明刊本是《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不分卷,一百回。出于此本的有明金陵大业堂重刊本。清代刊本较多,都是评本,从不同角度多有生发,“或云劝说,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故书名亦有改易。有清初汪象旭评本,题《西游证道书》;康熙丙子(1696)刊陈士斌评本,题 《西游真诠》; 乾隆戊辰 (1748) “晋省书业公记”本,张书绅评注,题《新说西游记》; 嘉庆十三年(1808)栖云山藏板本,刘一明评,题《西游原旨》;道光己亥 (1839) 眉山何氏德馨堂刊本,张含章评,题《通易西游正旨》;含晶子评注本,题《西游记评注》。明刊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遇难、唐僧出身一节故事,《西游证道书》据朱鼎臣《西游释厄传》补入,其后清刊百回本皆本此,遂为《西游记》定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并参照清刊本校订排印出版,后多次重印,为今之通行本。 《西游记》《西游记》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吴承恩 (约 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 (今江苏淮安) 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军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少时就有文名,年轻时热衷科举,但屡试都落第,到40多岁才补上一个 “岁贡生”。54岁时迫于母老家贫,屈任浙江长兴县丞,但因其性格倔强,不喜逢迎,故仅供职一年,便弃官归乡。晚年专意著述。他的创作除 《西游记》 外,还有诗文。后人辑有 《射阳先生存稿》 四卷。志怪小说 《禹鼎志》 已失传。 《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现存较早版本有明代华阳洞天主人校本、李卓吾评本、以及源出二本的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金陵大业堂重刊本等。全书根据唐代名僧玄奘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这一真实事件,在民间有关传说和话本、杂剧有关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共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远游求道,闹龙宫,搅地府,大闹天宫;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交待取经缘起;第十三回以后,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降妖除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抵达西天,取回真经。小说以唐僧师徒取经故事为线索,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曲折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敢于蔑视、反抗封建统治、勇于同一切邪恶势力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雄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与愿望,但也杂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和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观念。艺术上熔神话传说和真实生活为一炉,规模宏大,情节曲折,文笔诙谐,色彩瑰丽,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等主要人物各具个性,鲜明生动,为中国老幼所尽知。作品问世以后,曾发生广泛和长久影响,不仅续作、仿作如林,而且远播国外,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明清两代戏曲、曲艺亦多从中取材。直到今天,仍被不断搬上影视屏幕,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热烈欢迎。 《西游记》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江苏淮安人,生活于明代中叶(约1500~1582)。该书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全书共100回,1~7回写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8~12回写唐僧的身世及取经的缘由;13~100回写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怪,历尽艰险,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西游记》刊本较多,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本是现今广为流传的一种版本。全书规模宏伟,结构完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迄今知见的最早版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并参考清代6种刻本校订整理出版,多次重印。1979年,又根据明代崇祯年间刊“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再次校核,重排出版。 《西游记》长篇小说。优秀的古典浪漫主义神话作品。明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今江苏淮安人)作。120回。依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再创作而成。前7回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突出了这位被理想化了的英雄的叛逆形象。后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怪,历经重重险阻,最终取得真经。作品以丰富的想像,曲折的情节,诙谐的语言,开拓了神话幻想的天地。将社会矛盾和自然力量幻化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神奇世界,曲折反映了人民群众蔑视封建统治者,勇敢进取战胜邪恶的斗争精神。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的光辉形象以及八戒、唐僧、白骨精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但杂有宿命论和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通行本为作家出版社据明世德堂本与他本参校而成的版本。 西游记八仙戏传统剧目。全剧共17出。现存清同治七年于汉章手抄本《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毒敌山》、《贾家庄》、《寻径》、《高老庄》7出。六十年代,徐星五抄录《刘全进瓜》、《洪江口》、《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双叉岭》、《阴雾山》、《黄花观》九出。《无底洞》一出已失传。事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内容包括刘全奉唐太宗圣旨阴曹献瓜;陈光蕊洪江口登贼船遇难,其遗腹子江流儿为父报仇;江流儿入佛门;奉旨西天取经;沿途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降服蝎子精、蚰蜒精、尸魔王、黄袍怪、红孩儿,历尽艰险,打开去西天之路。从单出剧本看,和京剧、昆曲、秦腔、梆子、柳子戏的同类剧目情节相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