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藏农奴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藏农奴制西藏历史上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出现于10世纪,普遍存在于13世纪,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此制度造成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发展极为迟缓。在阶级和等级方面,分为农奴主和农奴两大阶级。农奴主阶级由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所组成,三者构成了西藏的三大领主。占西藏人口百分之五的农奴主阶级,竟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山林以及大部分牲畜、农具、房屋和其他的生产资料,以此作为残酷剥削农奴的基础。而占西藏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广大农奴阶级,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农奴包括差巴、堆穷和寺院中的下层喇嘛,可被随意出卖、抵押和转让。其中差巴和堆穷是农奴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差巴,意为 “支差者”,领种地方政府的差地,而为地方政府和所属农奴主支差的人,处境好于堆穷。堆穷,意为“小户”,主要指耕种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分给的少量份地,而为农奴主及其代理人支差的人。还根据所领份地和占有农具、牲畜的多少,又划为富裕农奴、中等农奴和贫苦农奴等阶层。奴隶占西藏人口百分之五,他们既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自由,完全被农奴主占有,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奴隶的子女继续为奴隶。地租的基本形式是劳役地租,农奴为了领得份地而投在农奴主自营土地上的剩余劳动,构成了劳役地租,一般要占去农奴每年的三分之二的时间无偿为农奴主服劳役,还要遭受非人的虐待。除了劳役地租,还有劳役、实物、货币三者兼有,而以劳役为主的混合地租,其剥削率平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外向农奴放高利贷,这既是农奴主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也是加强农奴人身依附的有效剥削手段。在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其政治组织是由封建世俗贵族和僧侣上层联合专政。从13世纪中叶起,历届西藏地方政权的领袖人物,都必须经中央王朝的正式封赐。从清代始,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18世纪中叶,清廷敕令七世达赖喇嘛掌政,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设置了军队、法庭、监狱,确立了进行封建统治的完整系统的组织机构,致使“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达到了高度发展阶段。此制度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运动中,方彻底根除。 西藏农奴制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1959年民主改革运动时被废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