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觱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觱篥又作筚篥、悲栗、必栗等,均汉文音译;意译为苇管、笳管、头管、管子等。古代吹奏乐器。南朝宋何承天《纂文》: “必栗者,胡羌乐器名也。”唐杜佑《通典》:“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有类于笳。”宋陈旸《乐书》说它“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所法者角音而已”。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隋唐时,为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安国乐、西凉乐等的主要乐器;在宋教坊四部乐的胡部、龟兹部里,皆占首位。形制较多,有大小之别,又有桃皮觱篥、双觱篥等。新疆*库木吐拉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壁画中,有大量此器图像。今新疆的巴拉曼(皮皮),即其遗制。 觱篥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又称“筚篥”、“悲栗”、 “”、 “长离” 等。 其形似胡笳, 以竹为管,管首安芦叶,管上开六孔至十孔不等。其调为角声,五音皆备。源于西域等地,隋、唐以后,盛行于中原。唐代雅乐所用者,称为“雅管”; 鼓吹乐所用者,称为“笳管”。其大者九孔,而小者六孔,又称“凤管”或“风管”,唐代燕乐亦用之。“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避难蜀中,适逢连日阴雨,念及杨贵妃惨死马下,遂作《雨霖铃》一曲,命乐师张徽用觱篥奏之。回京后,至华清宫,复命张徽奏之,“悽怆流涕”。因觱篥声悲,唐人又有撰《别离难》(一名 《怨回鹘》) 以作独奏曲者。至宋代,教坊所用改为十孔,前七孔,后三孔。宋太宗时,凡三大宴之始,殿庭之中,首次觱篥以领奏,而以众乐相和,所谓 “为众乐之首”,故又称为 “头管”。辽、金、元诸乐部亦多用之。至明代,则以木为管,口安芦哨吹之。觱篥所奏之古曲,尚有 《杨柳枝》、《新倾杯》、《道调》、《勒部羝曲》等。 觱篥又称“筚篥”、“悲栗”、“笳管”、“头管”、“管子”,简称“管”。古代西域龟兹的一种簧管乐器。初为牧人乐器,以骨制成,后改竹制。竖吹,有指孔,以芦苇作簧。内地流行的管子有八孔和九孔两种,乃觱篥演变而来。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诗曰:“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觱篥又称筚篥、悲篥、笳管、头管。出自中亚的一种簧管龟兹乐器。汉时传入关中。据《通典》,本名悲篥, 出自胡中,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其形状似管,有孔,竖吹可以发音。初用骨制,后改用竹,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山东孝堂山石刻第十石第二层有屈足跪吹觱篥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