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詹姆士—朗格情绪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詹姆士—朗格情绪说zhanmushi—langge qingxu shuo由美国的詹姆士和丹麦的朗格提出的强调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的理论。1884年,詹姆士根据情绪发生时会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的事实,提出从最简单的情绪到最复杂的情感,都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立即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士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而致,恐惧由战栗而来,高兴由发笑而生。1885年,朗格提出全部情绪都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认为情绪是以生理变化为基础。如饮酒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就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便产生恐怖。所以,情绪取决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其后的意识。詹姆士和朗格都看到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联系, 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都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因而受到了众多的批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