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认知失调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认知失调论又称“认知不和谐论”。态度转变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1957年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元素(包括思维、态度和信念等)之间存在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关系。当个体发觉自己所持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元素相互矛盾时,便出现认知不协调或认知失调。此时个体内心就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觉,从而驱使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其他认知元素。 认知失调论指一个人改变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从个人信念和其外在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上来解释态度的转变。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为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产生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认知成份,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 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费斯廷格认为,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人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有三种: (1) 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它元素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2)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使不协调的强度降低; (3) 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这个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平衡。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