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设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8 设问辞格的一种,又称问语、设疑。是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作回答或不回答,以使读者启思引想的修辞方法。设问自答的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生命的路》)设问不答,答案在问的反面的如:“斗争呢,我倒以为是对的。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 (鲁迅《文艺与革命》) 设问shewen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提问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早有答案,提问只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在此情况下,再给出一个有力的、明白的回答,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设问Shewen修辞学术语。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修辞格,叫做设问。设问运用的是疑问句式,但与一般疑问句不同。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对方给予确切的回答;而设问是无疑而问,提出问题后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问而不答。例如:❶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王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难以回答也不必回答的问题,作者用设问的方式,激发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创造了新奇的意境。 设问Shewen修辞格之一,即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问自答,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另一种是只问不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结束处,作者在列举了一系列和平生活的情景之后问道: “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写作中使用设问,可以引起下文,是过渡时常用手法之一;也可以强调作者自己的观点,是突出主题的手法之一。 设问辞格的一种。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有一问一答和连问连答两种方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