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词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词源

书名。南宋张炎撰。2卷。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秦州(治今甘肃天水)人,世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词大家,江东独秀。对于声律的研究,尤多深解。是书即其词学论著。今存旧刊本,收入《词学丛书》、《宛委别藏》、《守山阁丛书》、《四部备要》等。

词源

词论。南宋张炎(1248—1320? )撰。二卷。炎有《山中白云词》已著录。《词源》一书元明两代收藏家均未著录。嘉庆十五年江都秦恩据元善起斋旧钞,刊于《词学丛书》,始有足本行世。原书成于元成宗大德间(1297—1307),约二万五千字。有张炎自序,书末有钱良祐、陆文圭二跋。其内容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谓:“上卷评论五音十二律,律吕相生,以及官调、管色诸事,厘析精允,间系以图,与姜白石歌词、九歌、琴曲所记用字纪声之法,大略相同,下卷历论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五要十四篇,并足以见宋代乐府之制。”实为一部具有理论规模的词学专著。该书论词,以“雅正”为依归,又力主清空。雅正之论,取径已十分狭窄,继之而主清空,过于偏颇,不甚足取,实为宋末词风之弊在理论上之反映。此书对后世词家有一定影响。有《词学丛书》本,《宛委别藏》本,《榆园丛刻》本等。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无原书序跋。另有《词学小丛书》本,作一卷。

词源

词话。二卷。宋元间张炎撰。张炎(1248—1319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南宋初“中兴四将”之一循王张俊六世孙。俊本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南渡后,家于临安(今浙江杭州),遂占籍。故炎每自称“西秦玉田生”。曾祖张镃、父张枢,皆擅词精音律。祖父张濡,宋末驻守独松关,宋亡,为元人所杀,籍没家产,张炎由承平贵公子沦落江湖。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一度北游燕京,次年南归。浪迹江浙各地,曾设“卜肆”于四明(见袁桷《赠张玉田诗》)。延祐四年(1319)后,落拓以终,年约七十余。有词集八卷,名《山中白云》。《词源》上卷详论五音十二律,律吕相生,以及宫调、管色诸事;下卷历论音谱、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小令、杂论等十五目,末附杨缵(守斋)《作词五要》一篇。从音乐与文辞两大方面,对作为“倚声之学”的词,进行了系统探讨。
穷乐律之本源,以雅词为依归,是《词源》的精神内核。下卷篇首自述成书缘由所云“嗟古音之寥寥,虑雅词之落落”,则逆向传达了同样的内容。《词源》的“雅词”主张,是对词的音乐性格与文辞性格的总体要求。《词源》多半述乐,若将有关部分析出,允为一部赅备的词乐专书,有其自足的价值。在张炎的“雅词”总构架中,诸如律吕推排、旋宫法则、宫调理论、乐器制度、均数乐拍、行腔吐字等全部认识与实践,还起着为雅词的创作者与创作者的雅词提供合格音乐基座的作用。因为张炎认为,“词之作必须合律,然律非易学,得之指授方可”(卷下《杂论》),“始知雅词协音,虽一字亦不放过,信乎协音之不易也”(卷下《音谱》)。他认为辛弃疾、刘过词不合乐,乃“长短句之诗耳”,于是断然将他们摈斥门墙之外:“非雅词也”(卷下《杂论》)。至于柳永、康与之缘何亦“不必论”?他指出,“二公则为风月所使”,“为情所役”,这便是“失其雅正之音”(卷下《杂论》)的原因。符合“雅正”轨辙者,唯周邦彦、姜夔派词人。不过,清真词虽“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且间有未谐”(卷下《原序》),而且“为情所役”的现象,“虽美成亦有所不免”(卷下《杂论》)。赞不容口者,遂惟余白石一家。作为对雅词的标格和意境要求,《词源》又提出“清空”说,并以之独许白石。谓“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卷下《清空》)。《词源》是一部具有总结性质和理论规模的专著。但其所传主要是张炎习闻的远祧清真、近师白石的家法。同时融入了“平生好为词章,用功四十年”(卷下)的心得,于词的体制、技法诸方面,有许多精要之论,当得“穷声律之窅妙,启来学之准范,为填词家不可少之书”(许增《跋》)。清代浙西词派受其影响最大。
《词源》系张炎晚年所作,一说成书于《山中白云词》结集后(夏承焘《词源注·前言》),一说作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是书元明收藏家均未著录,今知较早者有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著录的元人钞本的影写本,即《宛委别藏》稿本,及嘉庆十五年(1810)江都秦恩复据元善起斋旧钞刊刻的《词学丛书》本。以道光八年(1828)秦恩复据戈载校本重刻者最善。咸丰三年(1853)《粤雅堂丛书》本,光绪八年(1882)许增《榆园丛刻》本,俱所从出。另有吴梅校勘的北京大学排印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本等。1986年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末附各本跋语,颇有参考价值。笺注本有郑文焯《词源斠律》,蔡祯(嵩云)《词源疏证》。夏承焘《词源注》(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仅注下卷(又删去其中“音谱”、“拍眼”两目),郑孟津、吴平山《词源解笺》1990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则专注上卷及下卷中《音谱》、《拍眼》两目。

《词源》

诗歌评论著作。南宋末凤翔成纪(今天水市区)人张炎著,共 2 卷。张炎(1248—1319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主要记述张炎在词学上用功 40 年的心得体会。上卷 14 目,谈音律;下卷 16 目,谈对词人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词学理论。在对前人的评价上,张炎推崇苏轼、秦观,反对柳永的风月、周邦炎的软媚、辛弃疾的豪迈、李清照的俚俗、吴文英的质实,一味主张清空。由于他对许多大作家的长处看得太少,结果使自己的创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受到了限制。

词源

南宋末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张炎著,共2卷。主要记述张炎在词学上用功40年的心得体会。上卷14目,谈音律;下卷16目,谈对词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词学理论。在对前人的评价上,张炎推崇苏轼、秦观,反对柳永的风月、周邦彦的软媚、辛弃疾的豪迈、李清照的俚俗、吴文英的质实,一味主张清空。由于他对许多大作家的长处看得太少,结果使自己的创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受到了限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59:23